在照護腦傷病人這段期間,時常遇到家屬經歷這樣突如其然的家人腦傷意外後,面對病人生活及營養照護上不知所措的擔憂,一方面擔心病人的營養不足,體力無法恢復;一方面又擔心病人吞嚥有嗆咳的問題,不敢給予餵食;又或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食物給病人攝取。營養師可照護病人的營養,同時同理家屬備餐的辛苦,給予協助。
以下提供一些腦傷病人在治療及恢復期間要注意的飲食原則:
一、熱量夠不夠?
腦傷病人雖然平時臥床或坐著的狀態佔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但在恢復期如需頻繁復健,有時可能需要消耗比生病前更多的體力,故需足夠的熱量攝取。建議除正餐之外,另可增加復健前後的額外點心,如:含有蛋白質的優酪乳或是均衡的液態營養補充品。
二、蛋白質夠不夠?
除了足夠的熱量攝取,當然也需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讓病人在臥床或復健期間能夠維持肌力,可幫助病人復健時有更好的表現。有研究指出,每天攝取3公克的支鏈胺基酸(BCAA),或在復健前後額外補充,全身的肌肉量會增加,肌肉的表現效果會更好,像是手臂或小腿變得較有力。富含BCAA的乳清蛋白粉或胺基酸粉時,切記注意沖泡的溫度不要過高,如果想喝溫的,大約40-60℃左右,並且立即飲用完畢。
三、咀嚼及吞嚥功能受損?
另有部分病人的咀嚼及吞嚥功能受損,導致吃東西、喝水時容易嗆到,而影響進食的意願。建議病人可至復健科掛號,讓語言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調整飲食或飲水的質地,改為類似寶寶副食品的果泥狀或是像煮熟食物切成小碎末的切小餐,又或是可使用「食物增稠劑」,讓液體凝聚後,在吞嚥時就比較不會進入氣管造成嗆咳或吸入性肺炎。食物增稠劑可根據需求調整流質食物或水分的稠度,由稀到稠像是花蜜狀、蜂蜜狀以及布丁狀等。
四、便秘的問題?
病人如因行動不便活動度降低、吞嚥障礙減少飲水量,而導致便秘的問題。除了使用食物增稠劑改善吞嚥困難來增加飲水量,另可增加每日的膳食纖維攝取量,例如:吃水果或灌食過濾果汁、選擇含膳食纖維的配方奶、額外補充膳食纖維粉等;也可以補充益生菌來改善腸道環境;另外,建議透過床邊復健或腹部按摩增加腸胃蠕動。多管齊下,更有助於解決便秘的困擾。
五、高血壓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如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慢性共病,除了以上建議之外,還須注意鹽分和選擇好的油脂。每日鹽分攝取量應小於5克(約1茶匙),也必需減少烏醋、蕃茄醬等高鈉醬料,建議可加入香料如:蒜頭、九層塔、八角、咖哩粉等一起烹調來增加風味。其他食材方面可選擇動物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如:雞肉、魚肉等;選擇植物性料理用油取代豬油,如:葵花油、橄欖油;如果補充堅果種子類,建議一天最多不超過一免洗湯匙的份量,避免吃得太開心反而攝取過多油脂。
關於腦傷病人的恢復,需要時間以及不同階段的照護調整,建議病人及家屬可以找營養師進行個別化的營養諮詢,針對病人的營養及臨床狀況評估,提供完整的飲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