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外傷後的心理重建之路 認識創傷後症候群
- By 奇美醫院樹林院區 郭亭妘|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師
臨床場域中,時常會聽到病人或家屬在經歷創傷事件後,經驗到許多無力、不滿及挫折。當我們或是身邊的親友遭逢突如其來的重大外傷事件時,除了需忍受身體上的疼痛,也需接續處理一連串的問題,例如:就醫安排、生活照顧或是官司問題,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突然之間,生活好像都亂了步調,打亂了原本安穩的生活。
面對創傷事件對於生活帶來的負向衝擊,以及復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都是不小的壓力,將使得我們的身心狀態變得較為脆弱。此時,如何穩住我們對於疾病復原的心態,變得至關重要。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指的是我們在生命歷程中遭遇到重大、戲劇性的傷害事件,例如:天災、交通事故或遭受他人暴力攻擊等等,因其通常發生突然,嚴重時甚至威脅到生命,因此時常對我們的生理、心理或情緒層面都帶來負向衝擊。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人們經歷過創傷事件後可能會出現一些持續影響生活的症狀:
一、創傷經驗再現
對於創傷事件,會無法自主的受反覆侵入的痛苦回憶所擾。
二、迴避
會嘗試迴避有關創傷事件的任何痛苦記憶、感受、活動或場合。
三、警醒
出現睡眠困難、情緒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或過度驚嚇等情形。
四、負向改變的認知及情緒
對於自己、他人、世界或創傷事件抱持著持續的負面信念、情緒及認知扭曲,而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
由上述症狀可知,在經歷過嚴重的外傷、創傷事件後,在想法、情緒及睡眠層面,皆可能受到負面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到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其許多生活事務需由家屬、朋友協助處理。
|創傷事件可能對病人帶來哪些衝擊?
有鑑於經歷創傷事件後,病人在生活中時常會經驗到不安、恐懼等情緒感受,而降低對於外在人、事、物的關注,並可能逐步對生活各個層面帶來衝擊,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 1.身體層面 |
行動不便、需忍受身體疼痛、自主照顧能力下降。 |
| 2.認知層面 |
記憶力或專注力下降、語言表達或理解能力變差、溝通困難。 |
| 3.職業層面 |
工作能力下降、被迫停止工作、經濟狀況受到影響。 |
| 4.社會層面 |
拒絕參與原先喜愛的休閒活動、減少人際社交活動。 |
| 5.自我層面 |
自信心及自尊心下降、負向的自我關注。 |
|面對創傷事件的衝擊,如何穩住身心?
考量上述創傷事件可能帶來的衝擊,可能使我們對於未來的生活感到茫然、擔憂,並引發憂鬱、焦慮情緒。因此,在心理重建的這條路上,可以嘗試用以下幾個方法,增加身心的復原力。
一、增強復健動機
創傷事件後,容易出現較多的無力感及自我否定,此時家屬可先多鼓勵病人持續、規律的做復健,並適時給予病人正向鼓勵,讓病人感覺到自己在復健過程中的進步,將有助於病人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目標、期待感。
二、維持身邊的正向人際連結
在創傷事件後,我們可能會因狀態不佳,斷絕與他人所有的聯繫,陷入了自己的世界。然而,長期下來,將會對身心復原帶來不利影響。相反地,若是家屬能時常鼓勵病人多跟家人、朋友講講話、分享自身的心情,避免病人過度壓抑情緒,使煩悶感得以抒發。
三、在未知的疾病歷程灌注希望感
重大外傷事件造成的身體外傷,時常讓病人在復健過程中耗費不少心力、時間,也會讓病人感到復健之路的漫長,彷彿看不到盡頭。因此,在復健的過程中,家屬可以多與病人討論復健的短期、中期目標,把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增加病人達成目標的成就感,逐步建立成功經驗,亦有助於增加病人對於復原的希望。
四、善用專業心理資源
若是家屬察覺病人的情緒、睡眠困擾較為嚴重,已經影響到生活各個層面時,可以鼓勵病人至精神科門診諮詢,門診醫師將視病人情形協助轉介心理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將陪同病人覺察自身對於創傷事件的情緒感受,重建對於生活的目標感,抑或是與其討論對於職涯重建的想法等等。
最後,重大外傷事件後的復原之路,不只是病人,家屬在照顧過程中也可能時常感到無力、挫折。因此,無論是病人或是家屬,都可以隨時留意生活中的自我照顧,當察覺到身心過度負荷時,不妨允許自己暫時放個假,騰出一個喘息時間及空間,到喜歡的地方散步或是跟朋友聊聊天,讓自己的情緒有抒發的出口。
復原之路也許漫長,但每一步都不會白走,若是能安穩自身身心狀況,逐步建立對於生活的目標及希望感,將有助於我們一步步揮別創傷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