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幽谷 陪伴憂鬱病人跨越迷霧
- By 奇美醫院樹林院區 李宜峰|精神醫學部 職能治療師 小組長
案例:「56歲的美雪(化名)經歷多次情緒低落、生活困境與家庭壓力的挑戰,但在職能治療的介入下,透過運動、工作強化與生活型態的調整,重新適應生活。」
|背景概述
美雪(化名)曾在本院急性病房住院,這是她第4次接受日間病房治療,年輕時的她性格開朗,但經歷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後,情緒變得壓抑、憂鬱。在婚姻中,她必須面對公婆的暴力、前夫的出軌及離婚後的孤獨與無力感,在家庭照顧者角色中,需要打理家事與照料孩子,並在丈夫經濟狀況不佳時扛起了家計,而離婚後,她試圖透過工作忙碌自己,卻因為背痛、腳麻等身體症狀及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下,逐漸感到情緒低落和生活無望,在這段期間,她接受了多次精神科治療,但仍因失眠、焦慮、注意力下降等症狀影響生活,最終2021年開始日間病房治療,接受職能治療介入。
|職能治療的介入:運動、工作強化與生活型態的調整
在職能治療師的指導下,美雪(化名)以運動訓練、工作強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為模式,逐步調整生活方式,並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
一、運動訓練
由於過去照服員的工作導致身體負荷過重,治療師設計了一系列核心肌群強化、下肢肌肉訓練等運動以改善她的體力和疼痛狀況,幫助減輕背痛和腳麻的問題。同時,為了促進身體活力和腦內啡的分泌,減輕憂鬱情緒,安排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和超慢跑,現在她超慢跑已可以逐漸持續20分鐘不間斷,並在治療師的鼓勵下,參加了路跑活動,這個全新的挑戰,讓她重建了自信,也在對自我的堅持和努力下恢復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二、工作強化
在日間病房的工作訓練中,積極地參與工作模擬訓練,透過家務訓練、園藝工作、圖書推送等工作項目,逐步重新適應面對物品、人群的情境,有信心的向群眾介紹自己、引薦書籍和表達個人想法。
三、生活型態調整
治療師協助建立每日的生活作息,包括:金錢管理、體能運動、家事安排、休閒平衡等,確保她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益於穩定情緒,減少焦慮。
|實際成果與挑戰
通過職能治療的介入,個案的情緒和身體狀況逐漸好轉。她的睡眠品質明顯提升,背痛和腳麻的症狀也有所減輕。最重要的是,她不再沉浸於過去的負面情緒中,而是積極參與日常生活,協助照顧孫子、參與家族旅遊,並且逐步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然而,她的復原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治療過程中,仍然時常受到照顧家人、生活壓力等挑戰,偶爾情緒波動仍會影響她的治療進展,但即便如此,她堅持參與日間病房的活動和訓練,並透過職能治療師協助調整下,逐步提升生活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