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照顧者的壓力調適 走過黑暗,迎向陽光
- By 柳營奇美醫院 黃曉齡|護理部4樓D區 護理師
隨著社會結構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憂鬱症狀存在的年齡層從青少年到老年都有,對社會及家庭造成莫大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的疾病,上升到第一名。另外,憂鬱症病人的負面情緒除了傷害自己外,也影響到別人,想不開而自殺的病人亦不在少數,對家庭及社會投下不定時炸彈。
綺綺是一位護理師,與先生戀愛後組成家庭,育有一對可愛的兒女,在臉書上經常可見出遊歡樂的照片。兩年前所有的光景都變了,先生出現愁苦的面容,抱怨身體不舒適、情緒低落,晚上常坐在客廳不睡覺,工作上也常請假,多次對國小的兒子說:「如果爸爸不在,你一定要好好照顧媽媽及妹妹」,讓兒子感到害怕,家人也擔心不已,因此帶先生去醫院求助,所有的檢查都是正常,醫師轉診下改到精神科門診治療,起初在服藥治療下,遲遲未起色,綺綺感到極度疲累,因為白天還要上班,也必須接送孩子,又需要留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家庭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在陪伴綺綺的過程中除了傾聽其心聲外,首先讓其認識疾病及藥物規則治療,教導如何觀察先生情緒變化及留意是否有自傷計畫等,並請其陪同就醫,能讓醫師清楚病程變化作適當的藥物調整。綺綺也鼓起勇氣向婆家告知先生狀況請求支援,公婆能協助小孩的接送,減輕綺綺的負擔,讓綺綺可以正常上班,家庭成員也漸漸適應生病家人的生活;護理師提供了憂鬱症協會的社區心理健康講座,讓綺綺感覺她不孤單。目前先生可以配合治療,在家人支持下,也重返職場。
當家人得了憂鬱症,身為他的家人,除了承擔他內心的痛苦之外,也有許多的無力與挫折感,在長期照顧之下,照顧者累積巨大的壓力及健康問題,因此需要的關懷不少於病人,當照顧者能照顧好自己,身體及心理狀況良好之下,病人才能得到好的照顧。因此,陪伴照顧者走過黑暗,是很需要關懷的重要課題。
|照顧者應如何壓力調適呢?
一、多認識疾病
可經由醫院的衛教單張,多了解症狀表現及照護技巧,參與相關講座或家屬座談會、支持性團體等,與其他照顧者分享自己的照顧方式心得,及聆聽其他家屬不一樣的想法和照顧方法,能讓自己能學到不同的應對方式。當瞭解的更多,可減少疑惑造成的焦慮。
二、支持系統的建構
孤軍奮鬥相當辛苦,當責任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就容易衍生出心力交瘁的狀態,可能病人還沒倒,自己會先倒,所以可以向其他家人提出求援,清楚表達需要協助的部分,來分擔自己在照顧上的壓力。
三、認識及善用社會資源
目前政府機關和非營利機構都有一些服務資源,能提供相關的服務介入與支持,若能多加善用,將可促進憂鬱症病人的生活品質,提升家庭功能,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相對壓力感受也能減輕。
四、自我調適
要能自我覺察,清楚自己的能力及極限,並學習放手,不要將照顧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能有自己的生活規劃,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或維持自己的興趣等。
五、轉彎思考
照顧的路上必然會有負面想法及情緒,當自己能靜下心來沉澱心情及感受,將能重新看待目前遇到的問題,亦能調整出合理的想法及做法,進而讓自己好、家人也好的局面。
每一位照顧憂鬱症病人的路上既寂寞及艱苦,照顧者都為心愛的家人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及付出相當多的心力,照顧者更需要被照顧,當能勇於尋求幫助,並學會在壓力中尋求喘息的機會,能與病人一同走出黑暗,迎向陽光,唯有在照顧好自己之後,才能夠更有力量支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