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為常見的醫療專業之一,職能治療師運用有目的的活動來幫助病人能持續參與他們需要的職能活動,同時預防再次失能或受傷。其專業領域涵蓋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如:穿脫衣物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如:理財等)、休息與睡眠、教育、工作、遊玩、休閒以及社會參與。而上述領域中,對於大多數病人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工作」這項職能。
當勞工遭受職業災害或罹患疾病時,常因各種原因導致工作能力下降,例如:身體傷害或心理層面的問題。或者,勞工對於自身剩餘的工作能力可能缺乏了解,使得職業災害勞工復工時需要等到醫療狀況穩定或完全復原才會嘗試。然而,這個過程通常耗費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使得職災勞工在受傷到復工期間花費大量資源和時間成本。在國內,協助職災勞工復工的相關資源包括:職業傷病診治醫療機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職業傷病個案管理師)、醫療復健(各醫療院所)、社會復健(地方政府職災勞工個案管理員)、職能復健專業機構(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職業重建(就業服務、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職訓單位)等。
我國職業重建服務可區分為兩種:
- 針對身心障礙者提供的職業重建服務。
- 針對因傷病而導致短時間或長時間無法重返職場的工作者。
若為職業傷病且有勞工保險者,由勞動部補助的職業重建服務單位提供重返工作計畫及職業重建等相關服務。
當職災勞工在病況穩定且有強烈的復工意願者,癒後卻不如預期,職業醫學科醫師綜合評估後開立醫囑轉介,職能治療師執行相關治療計畫來協助其恢復原工作應有的能力。職能治療師藉由工作能力評估、工作強化或工作適能、職務再設計、輔助科技等來協助職災勞工重返職場。同時也提供預防性的服務,如:人因工程評估、壓力/時間管理教育課程、健康促進、徵才評估、身體機制課程等來預防工作者於工作場所的傷害或疾病。
職能治療師在進行職業相關評估時會使用多樣化的評量:
- 心理計量測驗:評估病人的職業興趣、性向及相關特性等。
- 功能性能力評估:評估病人與其工作相關的各種身體能力,有助於後續工作強化或職業重建計畫的擬定。
- 工作樣本:藉由模擬工作本身所製作而成的評量工具,預測工作者在相同類型工作的表現與潛力。
- 工作分析:針對特定工作涵蓋的職務、職位、工作環境及人因工程等進行客觀、完整與正確的觀察與紀錄。依據上述評估結果,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來協助個案重返職場。
職務再設計和工作強化是常見的幫助職災勞工重返職場的方式。職務再設計是指依據個案的表現(例如:身體能力、認知知覺能力、情緒或精神狀態)調整工作模式,包括:工作場所硬體調整、環境改造、工作內容及過程調整、輔具等。這有助於工作者在失能後能夠安全地重返工作崗位,提升工作者的安全感和舒適性,進一步避免再次發生意外。工作強化則是一種針對特定職業活動的治療計畫,通常由多個專業人員一同參與,包括: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職業評估與諮商人員、營養師等。執行工作強化時,治療環境與活動將盡量模仿傷病工作者原本的工作內容和強度,以協助工作者達到最大的生產力,符合市場的就業要求。
職能治療在職業災害或疾病復原中扮演重要角色。經職醫科醫師綜合評估後,開立醫囑轉介,實行工作能力評估、職務再設計、工作強化等治療計畫,協助個案順利返回職場。同時提供預防性服務和健康促進,支持勞工。透過促進員工健康、預防職業傷害、提高生產力、減少勞工流失等方式亦有助企業永續經營,降低職業傷害風險、提升工作效能,亦助推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張彧(2017)。職能治療與職業重建(二版)。禾楓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