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醫學與勞工健康:職業醫學的發展
- By 佳里奇美 杜明道|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 |職業醫學科 主治醫師
門診資訊
-
由勞動部補助佳里奇美醫院於家庭醫學科成立「職業病診治網絡機構」
遠古時代,人類多採集為生,比較沒有職業的分別,也沒有職業醫學的相關紀錄。農業時代,農產種植多依賴人力及獸力,有許多人因危害及生物危害衍生問題,此時醫學及職業醫學逐漸開始萌芽成長。
西元前400年,醫學之父Hippocrates關注到礦工的鉛中毒,並留下相關紀錄。西元100年,古羅馬學者Pliny也對於鉛的危害有所描寫,並進一步設計粗製面罩,提供鉛危害勞工做防護。西元二世紀,以解剖及病理著作聞名於世的希臘醫師Galen除了描述鉛的病理機轉,也對於銅礦工人的酸性煙霧危害有所著墨。
西元1700年,被後世尊為職業醫學之父的義大利醫師Ramazzini寫專書「工人疾病論」,說明疾病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同時,他認為要預防職業病要從工作現場著手,而不是只待在醫院。西元1775年,英國醫師Pott注意到掃煙囪工人罹患陰囊癌的情況,這也是史上第一個職業性癌症的案例紀錄。
但真正要預防職業病的問題,除了職業病知識與危害認知之外,還是需要雇主投入資源進行危害控制才能達成。可惜的是,在勞力充足的情況下,雇主通常比較缺乏改善的意願。
這樣的情況,在工業革命後勞工數大增,職業病問題開始獲得政府重視,訂定相關法規保護勞工之後,稍微獲得改善。工作環境及生產製程中的危害與傷害逐漸受到關注,職業醫學持續發展。
大多數現代人睡眠以外的時間,以工作佔大部分。而職場也可能是暴露於有害物質或危害因子的主要可能地點之一。
職場中的危害因子,可分為下列幾類:
物理性危害:
高溫、低溫、異常氣壓、噪音、局部或全身振動、游離輻射及非游離輻射等。
化學性危害:
有機溶劑、強酸強鹼、有毒氣體、重金屬、粉塵等。
生物性危害:
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昆蟲、其他動植物、花粉等。
人因性危害:
不良姿勢、重複動作、過度負重等。
社會心理等危害:
工作壓力、不法侵害、過勞等。
職場中危害物質,除了影響勞工的安全,如果未經妥善處理,也可能會汙染我們的生活環境。在保護勞工的同時,職業醫學也謀求保障企業、保護環境。
為了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勞工安全與健康,立法院先後制定職業安全衛生法(前身為勞工安全衛生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行政院相關部會則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相關規定制定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範勞工健康服務、健康檢查及管理等事項。近年也開辦農民職業傷病的認定及相關給付的申請。
職業醫學的目標,除了給予受災勞工經濟上的補償之外,也希望協助受災勞工能夠重返職場,盡速恢復生活與工作。更進一步,職業醫學也希望透過職業病案例的研究,辨識出關鍵的危害或作業流程的問題,經過宣導與研習,能減少日後職業病的發生。
近年來工業所應用的化學物質繁多、許多工業製程相當複雜且屬於商業機密,為職業醫學提供挑戰。職業醫學的進一步發展,除了寄望於更深入完整的學術研究,也有賴於雇主、環安衛人員以及全體員工對於危害辨識的增進、健康適能的改善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意識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