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神經痛治療 高頻熱凝+運動衛教 神經外科醫師與健康促進護理師聯手跨專業合作 有效改善疼痛,促進生活品質!
- By 奇美醫院 洪翊傑|一般醫學外科 主任
-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門診資訊
案例介紹
20歲蔡小姐(化名),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兩年前開始感到右側下背痛。起初她至復健科診所接受治療,但狀況時好時壞,且逐漸加劇。直到最近工作時痛到腰無法伸直,晚上也會痛到睡不著覺。因其疼痛逐漸惡化,蔡小姐便到台南地區的大醫院做檢查。影像檢查結果發現腰椎有輕微退化,合併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之椎間盤狹窄。當時醫師表示若疼痛持續惡化,需考慮脊椎微創手術。
之後,蔡小姐至本院神經外科疼痛特別門診就診,經本院神經外科洪翊傑醫師評估後,發現蔡小姐的疼痛位置位於右下背部。建議蔡小姐可藉由介入性疼痛治療第一階段-神經阻斷術確認其疼痛源頭,以及採用第二階段的高頻熱凝手術來改善背部疼痛的問題。經過第一次神經阻斷術發現其疼痛除了右側腰薦椎之外,尚有右側臀部疼痛,疑似梨狀肌症候群。於是以高頻熱凝手術針對其右側腰薦椎退化治療,其神經痛症狀有立即改善。手術一個月後蔡小姐再次回診時,右下背疼痛已有明顯大幅度改善。然而,右側臀部疼痛仍存在且延伸至雙側臀部,疑似雙側梨狀肌症候群。
接續由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的蔡雨宸護理師依洪醫師的運動處方,以健康促進的角度切入,運用運動護理概念進行衛教指導,幫助蔡小姐了解疼痛症狀的可能成因以及要如何自己居家做肌肉放鬆,經衛教後進行自我筋膜放鬆法及梨狀肌伸展法,蔡小姐的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後續門診回診時更進一步指導蔡小姐進行強化背部肌群與核心肌群,以避免疼痛復發。
為什麼會發生慢性神經性疼痛?
脊椎是支撐身體重量、穩定身體動作並保護神經的重要結構。經年累月下來,脊椎會逐漸退化。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統計資料,國人約有60-80% 在一生中會有背部疼痛的問題。九成以上的疼痛在三個月內經藥物或復健治療會逐漸痊癒,然而,約有10%病人卻飽受疼痛之苦持續超過三個月,造成所謂慢性神經性疼痛,這通常是由於肌肉和肌筋膜的緊張、姿勢不良或工作負荷過重所引起。
什麼是介入性疼痛治療?
上述案例蔡小姐飽受長期右側下背部疼痛主要是源自於腰椎小關節面症候群,其成因通常為腰椎長期的過度使用導致累積性微小創傷、脊椎拉傷、姿勢不良等而導致腰椎小關節磨損。而介入性疼痛治療之神經阻斷術合併高頻熱凝手術就是這類疾病相當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式。
所謂介入性疼痛治療,就是在X光或超音波的協助下,精確地將針放到病灶處,標靶式使用高頻電刺激調控引起疼痛之病變神經,或利用溫度破壞可能引發疼痛的病灶而得以快速達到緩解疼痛的目標。一般而言,一個療程可能會需一至三次治療才成完成。相較於一般手術,介入性疼痛治療的傷口僅有幾個針孔,不需特殊傷口照護,建議手術後4-6 小時不要碰水,隔天即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介入性疼痛治療有著低風險、治療時間短、不需全身麻醉的優點。
慢性脊椎疼痛治療之新利器: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
雖然介入性疼痛治療可處理大部分來自於脊椎退化所產生之疼痛,但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適當地放鬆和伸展緊繃的肌肉和肌筋膜,以及加強核心肌群的力量,是長期避免疼痛復發的重要關鍵。奇美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發展一套簡單有效的運動處方,在診間運動衛教指導簡單有效之運動,包含:自我筋膜放鬆法、梨狀肌伸展法,以及背部肌群與核心肌群加強等三部曲,可隨時在家中練習。
與本案例蔡小姐相似的下背痛病人經常合併有慢性肌肉發炎之症狀,因此,疼痛介入性治療亦需合併數種疼痛治療策略。奇美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結合術前/術後之護理衛教指導,可幫助提升病人對自身疼痛問題的正確認知,有效緩解肌肉疼痛,指導病人於居家執行自主的肌力訓練及日常工作的姿勢修正,進而避免疼痛復發。必要時亦會轉介至復健科進行後續的復健治療。
結論
臨床上常見的脊椎退化導致的疼痛,往往涉及多個部位和多種原因。單一的治療方式或科別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洪醫師也呼籲病人要積極與專科醫師及其團隊配合,結合數種疼痛治療策略,輔以居家自主運動及復建治療,便能有機會獲得顯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