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資訊
癌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不僅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還可能伴隨著劇烈的疼痛。疼痛不僅影響了病人的生活品質,還可能加重疾病本身的壓力。因此,癌症病人的疼痛控制變得至關重要。雖然目前疼痛藥物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是癌症病人的疼痛控制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由於癌症病人對於疼痛藥物的認識不足,也造成無謂的恐懼副作用,不敢按時按醫囑服藥也是我們臨床上常常遇到的問題。如何讓病人好好了解疼痛控制,是癌症疼痛控制要成功的首要條件。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及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分別於 1999 年、2009 年及 2014 年,針對全台之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門診,進行癌症病人疼痛問卷評估,發現超過半數病人主訴門診前一週內有出現疼痛情形。更重要的是,已接受疼痛藥物治療的病人中,仍有 1/3 不滿意其疼痛處置。由此可見癌症病人疼痛的評估及處置為急需改進的重要課題。
癌症引起的疼痛原因很多樣,包括:
- 腫瘤壓迫性疼痛:當腫瘤壓迫周圍組織或神經時,可能導致劇烈的疼痛。
- 手術後疼痛:手術後的疼痛是常見的,可能需要適當的止痛藥物管理。
- 化療和放療相關疼痛:這些治療方法可能引起一系列不適,包括:肌肉疼痛、神經疼痛和疲勞。
- 轉移性疼痛: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時,也會引起相應的疼痛。
要治療這些疼痛,止痛藥物的幫忙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在醫院內使用的止痛藥物大致分為:
- 非類鴉片藥物:如大家所熟知的普拿疼(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均屬於此類。
- 弱效性類鴉片藥物:如Tramadol及Codein,此類藥物有天花板效應(止痛效果在藥物劑量增至某個程度後就不會再提升)。
- 強效性類鴉片藥物:如Morphine, Oxycodon, Fentanyl,此類藥物較無天花板效應。
這些藥物可以分成長效短效,分別可以解決急性疼痛跟慢性疼痛。有些藥物是用注射的,有些藥物是口服,有些藥物則是皮膚貼片或是口腔粘膜貼片,醫師可以視病人的病況來選擇藥物。
針對癌症疼痛病人之疼痛處理模式,綜合各個指引後,整理其要點如下:
- 輕度疼痛:優先使用非類鴉片藥物。
- 中度疼痛:可單獨使用低劑量之「強效性類鴉片藥物」或合併非類鴉片藥物。
- 重度疼痛:單獨使用適當劑量之強效性類鴉片藥物或合併非類鴉片藥物。
- 各治療階段中之適當時機:以侵入性處置或輔助性藥物治療。
疼痛藥物的使用原則為:
- 越單純越好。
- 疼痛達到穩定控制後,盡可能轉成長效型藥物。
- 短效性藥物可以用在突發性疼痛的使用上。
然而,在臨床上我們最常聽到病人不敢服用藥物的原因不外乎是害怕副作用或是怕會成癮,類鴉片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為便秘、噁心感、呼吸抑制及嗜睡,這些副作用是可以藉由一些生活習慣或輔助藥物得到改善的。目前的證據也指出癌症的病人因癌症疼痛去使用類鴉片藥物,並不會有成癮的危險性,如果我們可以教育病人及照顧者,讓他們也好好認識藥物的副作用及處理,了解疼痛處理的原則,相信對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有莫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