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資訊
哈佛大學精神科暨醫學人類學教授凱博文醫師(Arthur Kleinman)在1988年所發表的名著《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中曾提到:「別人看不見你的痛。病痛的效應蔓延在各層面,病人不只承受身體不適,更苦於無助與孤獨。但主流醫學卻常僅將病痛視為生理失常,甚至醫療團隊只埋頭拼命治療疾病,連疼痛症狀的評估都被束之高閣,更遑論提供對心理、生活甚至靈性的照護,而讓這些痛苦進一步成了生活的受難」。
疼痛的時候,人會進入一種脆弱性的狀態、並蔓延而成生活上的痛苦。倘若是長期而慢性的疼痛所帶來的挫折感,甚至可能造成精神上的衰危,而疼痛對尊嚴之損耗與仿如失去某種匹配的掌控能力之煎熬,進一步更可能造成病人在人際關係上與家庭社會角色上的影響。
生理影響心理與靈性,反之亦然,醫學上將這種受身、心、靈及社會多層面複雜糾結煎熬的狀態稱為「整體苦難」(total suffering),當病人覺得受持續的受苦侵擾且無望被緩解時,將亦發感到生命的孤獨與晦暗,自殺、要求安樂死常成為其對生命灰心之訴求。
疼痛並非可以速決的問題,有些甚至需要病人在認知、心境以及生活習慣上的調和,才能走在緩解或是與之和平共存的康莊大道上。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安寧緩和療護」(hospice palliative care)為:「藉由完善的評估,預防及緩解病人之身、心、靈及社會之相關痛苦,協助生命受威脅的病人與其家屬,增進生活品質」。因此,病人的照護需以「全人照護」多面向的模式,協助提升生活品質,並使病人積極地活到死亡自然來臨的那一刻。安寧緩和照護的任務與一般的醫療團隊極為不同,社工師、心理師與宗教師(靈性關懷師)均屬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的核心成員,而如果病人有明顯的精神症狀,精神相關專業人員也必須納入團隊輔助照護,而這些心理靈性照護的資源,並不限於末期病人才能接受照顧。
在照護疼痛的病人時,除了必須積極處理表面的身體症狀,更不能忽略其他交錯影響的因素。若未能辨識病人所承受苦難之內在本質,醫療照護者不但無法緩解病人苦難,反而可能會增加病人的苦難。苦難並非一個需要答覆或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理解與陪伴。照護者須敏察引發苦難背後的意涵,積極的陪伴與臨在(being with)。「靈性照護」與宗教信仰並非等號,真正的靈性關懷承接生命重量並給予堅定但涵容的指引,協助病人找到苦難之於自己生命的意義。除了鼓勵病人做疾病歷程回顧並敘述他們的往事,協助病人辨認生命的目的與價值,也幫助病人處遇愧疚、譴責、懊悔、原諒和復和等問題,同時運用儀式如:祈禱、打坐和心靈療癒的技巧如放鬆、想像、音樂、正念等方式,讓病人在接受疼痛治療的路上,能夠深信自己是被全面照護的,同時藉由心理靈性層面的關注,降低治療過程中的挫折、加強疼痛治療的成效並減少不適切或過度的藥物使用。
-
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所研發「回到自己」繪本小書,協助使用者靈性照護與生命整合,
原型曾獲院內全人醫療照護競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