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總在找廁所腹痛起來要人命 淺談大腸激躁症
- By 奇美醫院 楊畯棋|胃腸肝膽科 主治醫師
- 許銘仁|胃腸肝膽科 主任
門診資訊
「醫師您好,我時常肚子痛已經好幾個月了,痛的位置跑來跑去的,一下痛上面,一下痛下面。痛的時候就很想去跑廁所,一定要上完廁所才會比較好。然後我通常都是解稀軟便,到處看病也不會好!診所醫師說我這個是腸躁症,請問腸躁症到底是什麼病呢?」
這是我們胃腸科醫師的門診日常之一,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正常,一緊張忙碌起來,腸胃道就開始作怪了!根據統計,約有一半到腸胃科門診求診的病人是受功能性腸胃道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所困擾,其中當然也包括:大腸激躁症(腸躁症)。這樣肚子莫名的疼痛、脹氣與不適感很容易造成病人的生活品質不佳、睡眠品質下降,嚴重的病人甚至會跟我說,她根本不敢出門,因為怕一出門就要找廁所。有些病人深受其擾,因為害怕誘發症狀,所以什麼食物都不敢吃。腸躁症被認為是一種腸道功能發生異常的腸胃疾病。這個疾病在臨床上有三個困難:症狀不明確、診斷不容易、治療成效不佳。因此,這些病人很容易淪為醫療遊民,不停地在各間診所與醫院間求助,然而卻很少得到適切的幫忙。
罹患大腸激躁症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不過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腸道微菌叢的改變與飲食中的抗原所誘發的腸道黏膜屏障失能,會導致腸道滲透性的增加,也就是俗稱的「腸漏」。可能是造成腸道感知功能與蠕動異常以及內臟感覺異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普遍認為情緒和壓力可能是誘發和惡化症狀的因素之一。腸躁症病人與多種精神或心理疾病(如:焦慮、憂鬱等)有共病的狀態;因此,常被定位為一種腦腸軸(brain-gut axis)疾病。另外腸躁症也很常發生在急性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痊癒之後,大約有一到兩成的病人會持續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發生。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西方國家大腸激躁症的發生率約為15-22%;在台灣發生率約為10-20%,而在年紀大於七十歲的族群中更高達43.7%。雖然腸躁症的盛行率相當高,只有大約五成受腸躁症所苦的病人會尋求醫療協助。然而,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失調,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可以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搭配藥物來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
營養與飲食方面,我們會建議病人要保持規律飲食且定時定量。減少攝取高脂、油膩和油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和腹脹。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對於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特別有幫助,如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如:青菜、牛蒡和木耳,以促進腸道蠕動。水溶性纖維中的洋車前子(psyllium husk)作為腸躁症的治療方式是有相當好處的。近年來,針對腸躁症病人建議低腹敏(FODMAP)飲食的治療策略方興未艾。腹敏食物(FODMAP)是指一群「容易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這些成分富含於各種堅果、水果、豆類與人工甜味劑中。這一群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無法被消化或被吸收,滯留在腸道後會容易發酵產氣或是會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常見的高腹敏食物,包括:蘋果、香蕉、西瓜、花椰菜、豆類、洋蔥、大蒜、小麥製品等等。而低腹敏食物推薦:奇異果、葡萄、木瓜、火龍果、大部分的蔬菜、米飯與新鮮肉類等等。
至於藥物治療方面,應根據不同的症狀給予藥物,例如:止瀉劑可用於緩解腹瀉、軟便劑可用於緩解便秘。對於腸絞痛症狀,使用低劑量抗憂鬱劑與解痙攣藥物可能有助於減輕不適感。藥物治療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薄荷油(Peppermint oil)會藉由阻斷鈣離子通道來達到抑制平滑肌收縮的目的,被視為具有解痙攣的效果,可以有效減少腸躁症狀的發生。根據美國胃腸科醫學會ACG治療指引:使用薄荷油,不論是口服或塗抹在腹部均可以有效舒緩腸躁症的整體症狀。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常見的腸胃問題會造成病人腹痛不適等症狀,但通過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以及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可以改善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