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下呼吸道感染)為國人110年十大死因之ㄧ。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其中重要的一部份;因此,國人增加對此疾病的瞭解是極為重要的事情。以2013年的調查統計資料顯示,40歲以上每100人就有6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並隨著年齡增長比例逐漸上升。
根據2019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因為吸入有害微粒或氣體;如:抽菸、粉塵、霧霾。而引發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進一步造成細支氣管阻塞而導致呼吸困難。
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惡化往往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抽菸等不良習慣或環境中的花粉、油漆中的有機物質揮發等所造成。事實上就是造成發炎反應和增加分泌物進而導致呼吸道更加狹窄,使得病人呼吸變得更加費力,讓病人覺得瀕臨窒息,更進一步會有冒冷汗、發紺、血氧下降、呼吸衰竭,更甚者需要插入氣管內管治療。
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急性發作到急診時,首先是聽診時發現下呼吸道狹窄阻塞的聲音,接下來是要緊急治療,包含給予氧氣維持血氧濃度、給予幫助氣管擴張減少阻力的吸入式氣管擴張劑。另外,並使用減少發炎的類固醇、在急診時往往會加上對付細菌感染需要用到的抗生素。
在急診治療期間,會以血氧監測器追蹤氧氣濃度及用生理監視器監測病人的生命徵象。如部分病況治療後快速改善的病人可以返回門診追蹤,其他病況較為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住院治療觀察,以及銜接上後續住院病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團隊照護。
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照護中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有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及照顧者能知道如何好好照顧病人的健康。
▎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要如何避免疾病惡化呢?
建議需要做到以下10點:
- 正常飲食。
- 攝取適當水份。
- 避免過度疲勞。
- 控制體重不要過重造成呼吸道狹窄。
- 注意保暖。
- 出外戴上口罩避免吸入刺激物質或減少受到感染。
- 配合復健師指示持之以恆地進行心肺復健。
- 遵從指示定期回診使用藥物控制。
- 接受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注射。
- 戒菸和避免吸入二手菸。
希望病人自己和周遭親友都共同努力,將危險因子降到最低,不要使疾病惡化至急性發作而需到急診就醫,是我們醫療團隊與病人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