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的問題行為處理
- By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附設臺南市私立奇美綜合長照機構 高金盆|督導兼業務負責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3月21日)的調查報告,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其中女性失智症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台灣常見失智症類型的前三名,依序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56.88%)、血管型失智症(22.91%)、巴金森氏症失智症(7.12%);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最讓照顧者感到壓力與負荷的是其所伴隨之情緒及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有些學者稱為躁動行為,一般俗稱為問題行為。
失智症的情緒及行為症狀,其分類及行為表現如下:
| 情感性症狀 |
冷漠、憂鬱、恐懼、焦慮、躁動、易怒 |
| 行為症狀 |
重複行為、自言自語、反覆衝動、遊走、睡眠障礙、不適切性行為(性騷擾)、坐立不安、攻擊行為或自傷、病態收集行為(衛生紙、食物、垃圾等)、貪食/異食等。 |
| 精神症狀 |
妄想、錯認、幻覺、虛談等 |
依據衛生福利部(2024)的調查報告,台灣失智者最常出現的問題行為依序為:憂鬱及負性症狀(33.37%)、日夜顛倒或作息混亂 (32.94%)、恐懼或焦慮(27.75%)、重複行為(25.43%)及妄想(21.19%),任一項問題行為發生率為 66.01%,隨著失智程度越嚴重(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 分數越高),發生任一項問題行為之比率也越高。
依據Cohen及 Mansfield(2000)的研究發現,導致失智症者的情緒及行為症狀發生的原因有:
- 生理性直接影響:因腦內乙型澱粉類蛋白(ß-amyloid)堆積的斑塊、神經細胞內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所產生的神經纖維化糾結,造成維持認知功能以及調節個人情緒和壓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脂酶)無法順利傳遞,造成躁動行為的發生。
- 學習及行為刺激模式:因問題行為發生時,照護(顧)者的反應,而被正向和負向增強的結果,若可安撫控制壓力源則症狀可減緩,若無法則會更加劇其情緒及行為症狀。
- 環境易受傷害或漸進性壓力閾值降低模式:因情緒認知功能下降,無法應對周遭環境的刺激、噪音、身體不適、互動衝突等壓力,而引發情緒及行為症狀。
- 需求未滿足模式:因溝通能力下降,導致傳達自身需求難度越來越高,造成需求無法被滿足,會以情緒及行為干擾來表達需求。
當照顧者對失智症的問題行為缺乏理解,容易對失智者的問題行為感到生氣、憤怒或煩躁時,失智者會更容易出現情緒及行為症狀。大明(化名)常常會在角落、無人處、水溝等地方解小便,造成太太的困擾,後來分析大明原本在工地工作,因為沒有廁所,通常會在牆角、水溝處解尿,所以隨地解尿可能是需求未被滿足、環境或以前的行為模式所致。所以,在面對失智者的問題行為時,照顧者要設身處地的瞭解失智者的感受,找出引起問題行為的可能原因。在不影響失智者及其他人的安全情況下,照顧者應以接納、傾聽陪伴和冷靜的態度來回應或忽略失智者的問題行為,避免激動、指責或爭辯。透過分散或轉移注意力,忽略不當行為,可以讓個案感到安心,減少問題行為發生。
在奇美復華日間照顧中心有85%罹患失智症,失智長者每天的重複行為、貪食、異食症、妄想、幻覺、虛談、遊走、甚至也會出現攻擊行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非藥物治療常是首要的方法,我們通常會以接納的態度,依其興趣或嗜好、轉移注意力來處理失智者的問題行為,若真的無法安撫時,有時候陪他們到社區走走,去7-11買個飲料、吃個茶葉蛋,來緩解問題行為。
所以,我們可以依失智者的興趣或專長,透過下列方法,改善失智症者的問題行為。
| 寵物治療、電子寵物陪伴、娃娃治療 |
可改善攻擊、躁動行為,改善憂鬱,增加社交互動 |
| 藝術治療(粉彩塗鴉、手作創作) |
可降低失智者冷漠及躁動症狀 |
| 園藝治療 |
可以提升失智者「成就感」及「心情放鬆」 |
| 懷舊治療(老照片、老影片) |
回憶過往、分享生活經歷可以減少認知功能退化、情緒波動、憂鬱情形 |
| 活動治療 |
動態活動、DIY活動及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可以改善攻擊性行為 |
| 音樂治療 |
採用個案喜愛或熟悉的音樂,在躁動行為、認知能力、焦慮、憂鬱情緒方面可以獲得改善 |
最後,還是要提醒照護(顧)者,失智者的問題行為出現時,我們要安撫他(她)且冷靜說話,並傾聽他(她)的需求與擔憂,有時候要忽略他們的問題行為,最後,還是要提醒照護(顧)者,失智者的問題行為出現時,我們要安撫她們且冷靜說話,傾聽他們的需求與擔憂的事情,有時候要「忽略」他們的問題行為,順著他們在意的事情,慢慢溝通,三兩撥千金帶過,或者順勢而為轉移注意力,才能改善當下的問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