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居家治療困境:急診醫師走進病人的家打造沒有圍牆的醫療照護
在過去,急性病的治療幾乎與「住院」劃上等號。然而,隨著人口高齡化、醫療人力短缺、急診壅塞,以及醫療資源日益吃緊,不論是政府或各大醫療機構都積極尋求新的解方。「讓病人回到家中接受治療」的構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成形,並從理想走向實踐。
2024年7月,台灣正式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ospital at Home, HAH)」計畫,讓急性病人在自家即可接受醫院等級的醫療服務。奇美醫院於同年8月率先投入,至今將滿一年,已成功收治188位病人,涵蓋肺炎、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等常見急症,成效名列全國前茅,展現了在宅照護的可行性與潛力。
這不是「遠距醫療」的延伸,而是一座真正落地的「行動醫院」。從急診、感染、胸腔、家醫、安寧等科別醫師,到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與放射師,我們組成跨領域團隊,攜手將專業醫療送進病人的家中。病人在熟悉的生活空間裡,也能獲得即時、完整且有溫度的照護。讓醫療回歸生活,也讓病人回歸安心。
我永遠記得一位94歲的阿嬤。她因肺炎合併尿道感染到急診就醫,雖然病情尚未穩定,卻堅持返家選擇自動出院。當天,我們的HAH團隊立即啟動,在家中展開評估與照護。起初她呼吸急促、血氧濃度低於90%,嗜睡、食慾不振,情況並不樂觀。攜帶式超音波顯示右側肋膜積水,我們立即安排氧氣、噴霧治療,並給予抗生素與白蛋白。
治療期間,阿嬤表達不願接受侵入性治療。我們陪伴家屬簽署DNR,並尊重她的選擇。14天後,病情明顯改善,血氧恢復,精神好轉,胃口大開。出院當天,她還特地去理髮,準備迎接農曆新年。後續轉介安寧居家療護,一個月後,她在熟悉的家中安詳離世,家人陪伴在側。我們的團隊第一時間到場,協助完成死亡證明與大體護理,陪她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為了讓病人在家中也能安心接受治療,我們導入遠端監測設備,掌握血氧、體溫、心跳、血壓等生命徵象,也協助家屬設置手機「紅鈴」按鈕,24小時一鍵聯繫值班人員。透過行動超音波、床邊抽血與在宅X光,我們能在家中完成必要診斷。若病況變化,則啟動綠色通道,迅速轉回醫院。每日由護理師到宅執行照護與衛教,是維繫療效與安全的關鍵。
目前我們專注於三大病症:肺炎、尿道感染與軟組織感染。肺炎病人可使用氧氣與噴霧治療,由呼吸治療師到宅協助調整設備;尿道感染病人則接受尿管照護與拔除訓練;軟組織感染病人可在家中接受清創與每日換藥。醫師的遠距視訊與不定期訪視,加上護理師每日照護與追蹤,確保病人在宅期間獲得不中斷、同等品質的醫療服務。
數據顯示,HAH能有效提升照護品質並減輕醫療負擔。接受HAH的病人,在3日與14日內的再返急診與再住院率皆明顯下降,疾病緩解率超過80%,病人與家屬的滿意度達98%。平均住院天數由10.9天降至7.5天,平均費用也從9萬元降至約3萬元,展現良好成本效益。
在宅急症照護仍在起步階段,尚無法一舉解決醫療體系的所有挑戰。但它是一場革新,也是一場回歸本質的行動。無論病人在醫院或家中,我們始終堅持同樣的初衷——讓病人好起來,讓家屬安心下來。
因為我們相信,醫療的核心不只是治癒,而是全心的照顧:傾聽、陪伴、尊重與成全。這正是我們願意走進別人不敢走的地方,做別人不做的醫療的理由。
陳殿和 醫師專長
- 急診醫學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OSCE考官
- 老年醫學
- 安寧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