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台南 健康台灣
別人不做的 奇美來做

  • By 奇美醫院 林宏榮|院長
許文龍創辦人常說:「奇美醫院存在的目的是提供社會需要的醫療,別人不做的,我們來做。」什麼是現在社會需要的醫療呢?在全民健保開辦30年後醫療普及的今天,我認為社會需要的醫療就是賴清德總統提出來的「健康台灣」,目標要減少國民的不健康餘命,讓台灣人可以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所以健康長壽應該就是我們現在要提供給這個社會的醫療目標。
那創辦人說「別人不做的,我們來做」,現在來說又該是哪些工作呢?所謂別人不做的醫療,我覺得還是可以用賴總統的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提出來的四大範疇來回答,這四大範疇是:「優化醫療工作條件、規劃多元人才培訓、導入智慧科技醫療、社會責任醫療永續」,這四大範疇就是目前健保與衛生政策無法達到民眾與醫療人員的期待之處,所以賴總統才會以深耕計畫的五年五百億來鼓勵,也是奇美醫療體系要努力的方向。
  • 智慧藥櫃
第1個工作是優化醫療工作條件
過去三十年全民健保帶給了台灣民眾高性價比的醫療服務,但是面對高齡少子化的社會,醫療人員已經承受過度的負荷,為了健保永續與照顧民眾的健康,我們必須改善醫療人員的工作條件與環境。秉持許文龍創辦人的精神,許春華董事長最常說的也是:「醫院要照顧好員工,員工才能照顧好我們的病人。」除了福利待遇以外,我們持續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的環境,2024年永康院區啟用了氣送系統、搬運機器人與全院智慧藥櫃,投下巨資讓護理人員工作更方便、更精確與更安心。奇美醫院也跟群創公司共同研發化療調配機器手臂,可以提供藥師安全的工作環境,也讓病人接受到更精準的化學治療,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是檢驗自動化系統的迭代更新工程,我們積極以自動化系統協助醫療人員,以減少人員工作負荷並提升工作效能。
第2個工作是多元人才的培訓
醫療人員面對未來新的醫療模式需要新的技能,三個方向是要從醫院走向社區,人力走向智力,醫療走向健康,因此我們需要培育新世代的醫療人員有不同的技能。第一個方向是從醫院走向社區,奇美醫院在過去十年積極培育社區與居家醫療的人才,自2018年起將醫師、護理師與其他醫事人員送到日本學習居家醫療、長期照護與整合醫療,每一次送訓十幾位醫療人員,已經有六團到日本,2023年有一團到澳洲,2025年一團到新加坡學習。展望未來,我們將引進UCLA的模式來訓練社區的健康教練,以協助社區民眾的慢病照護,另外要引進加拿大慈悲關懷社區的志工訓練,以改善社區的安寧照護。第二個方向是從人力走向智力,奇美醫院非常重視員工數位技能的提升,不論是BI、AI的訓練,我們都不遺餘力地推動,最近更規劃同仁的「數位能力框架」,希望「數位賦能」讓員工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數位的醫療。第三個面向是醫療走向健康,為了提升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奇美醫院帶頭推動生活型態醫學,推動以非藥物的治療策略來補足現在健保醫療不足之處,讓民眾更健康,例如開設「運動強化中心」,推廣「Exercise is Medicine」。
第3個工作是導入智慧醫療
奇美醫院自2018年起推動第一代預測式AI,已經建立30多個預測模型在臨床上線使用,2022年起推動Power BI建立品質指標的數位儀表板,2023年起推動生成式AI,給每位同仁一個「數位助理」,已經獲得良好成果,獲得衛福部、立法院與微軟公司推薦,並獲得數位轉型鼎革獎與美國愛迪生獎肯定。
第4個工作是社會責任醫療永續
許文龍創辦人非常強調奇美醫院設立的目的是要回饋社會,如何建立在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可以永續的醫療模式是我們的使命之一,奇美醫院在過去十年不遺餘力地推動居家醫療,如今居家醫療服務的規模已經是全台灣第一名,並向健保署建議推動在宅住院,催生了「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奇美醫院收案人數已經突破200人,也是全台灣第一名,而在在宅醫療科技應用上,率先全台實施在宅胸部X光攝影,也是第一家推動使用24小時連續輸液器的使用。這些關懷社區走入居家的措施,也讓奇美醫院實踐創辦人回饋社會的理念。
別人不做的,其實是困難、不賺錢與充滿挑戰的,奇美醫療體系的同仁願意秉持許文龍創辦人的理念,我們努力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