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資訊
根據111年的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然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一名。110年度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在十大癌症發生率(不包括:原位癌)中位居第二位,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平均發病年齡約為66到68歲,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或骨頭疼痛等,這些常見症狀造成臨床上醫師的治療困難及病家照護或經濟上的負擔。大多數肺癌病人在診斷時已達第三期或第四期疾病,使得五年生存率低於30%。雖然空氣污染、石綿及二手菸暴露均是肺癌的原因之一,但抽菸仍然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抽菸者相較於非抽菸者發生肺腺癌的風險高出三倍,肺部鱗狀細胞癌的風險更是高出10倍。根據疾病防治的三段五級精神,早期癌症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可以預防疾病惡化並避免蔓延成晚期疾病;因此,早期肺癌診斷對提升病人存活率至關重要。
肺癌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咳血、胸痛或呼吸困難,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然而,早期肺部腫塊往往無明顯症狀,一般的抽血檢驗或腫瘤指數可能也無法提出警訊;胸腔X光檢查雖然有機會偵測出肺部異常,但對於癌前病變、微小肺部結節或躲藏在心臟或大血管後方的腫塊可能無法偵測出來。發表於2011年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章指出:重度吸菸者每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簡稱:LDCT),相較於接受胸腔X光檢查,可降低肺癌病人死亡率約20%。在一項台灣肺癌篩檢的研究中(TALENT study),使用LDCT針對胸腔X光檢查無異狀的民眾進行篩檢,發現肺癌的偵測率為 2.6%,其中約70%為第一期的肺癌疾病;該研究也指出: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有較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其中尤以具一等親家族病史及年紀較大的民眾風險更高。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11年7月開始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高風險族群包括:具有肺癌家族史的50至 75歲男性或45至75歲女性,以及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5歲、吸菸30包-年以上(包-年=每日吸菸包數x共吸菸幾年),有意願戒菸或已戒菸不超過15年的重度吸菸者。這些民眾可到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懷孕中的婦女、過去12個月曾接受過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或無法接受胸腔穿刺或手術的民眾不適合接受LDCT肺癌篩檢。
根據柳營奇美醫院近一年的LDCT肺癌篩檢統計,陽性率約為7.6%,其中篩檢陽性中四分之一的民眾最後確診為肺癌。雖然LDCT檢查需要接受輻射劑量的暴露,但相較之下,其輻射劑量較低且無需施打顯影劑,因此民眾可放心接受檢查。此外,若檢查出肺部結節,也不需過度擔心,因為可能存在偽陽性的情況,民眾只需依照醫師建議安排後續檢查即可。精準醫學及基因檢驗的進步,為了提升篩檢的準確度及降低偽陽性,已有研究探討利用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來輔助肺癌的早期診斷。目前肺癌治療不斷進步,包括:外科手術、新型放射線治療及各類免疫標靶藥物的研發,使得肺癌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因此,民眾除了要注意自身相關症狀、了解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外,一旦確診肺癌也無需過度恐慌,只需按照醫師建議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有望戰勝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