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資訊
肝癌一直是台灣癌症死因之首,有國病之稱,到2006年才被肺癌超越,目前仍居第二位。近九成的肝癌和B、C型肝炎(簡稱B、C肝)有密切相關。B、C肝慢性發炎演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病人每年約有2%-5%會產生肝癌,這就是所謂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當然也有少部分人跳過肝硬化,直接從慢性肝炎產生肝癌。
|B型肝炎的防治
台灣自1984年開始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至今已逾40年,是全球最早施打的國家。年輕人的B肝帶原率從施打前的16-20%降到低於1%,未來1-20年和B肝相關的肝硬化、肝癌將會大幅減少,因此B肝疫苗可說是第一種「癌症疫苗」。
B肝的病毒雖然不像C肝可以「根治」,目前仍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控制,進而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例如:貝樂克(Baraclude)、惠立妥(Viread)、韋立德(Vemlidy)等。值得注意的是約有六成的B肝帶原者不見得需要藥物治療—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健康帶原者」 (肝臟發炎指數 GOT/GPT正常,病毒量低),即使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比較低,仍然需要和醫師共同擬定適當的追蹤計畫。
|C型肝炎的防治
C肝僅次於B肝,是台灣肝病的第二號殺手。全球盛行率約1%,台灣的盛行率依不同區域、人口有所不同,約在3.8-4.7%,國內估計有40-60萬C肝病人,特別是雲嘉南地區為C肝高盛行區。柳營奇美醫院自2004年開院以來,肝癌一直是十大癌症首位,而且每年C肝相關的肝癌數也都高於B肝,由此可見(曾文)溪北地區深受C肝之苦。
C肝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血液接觸,例如:輸血、打針、刺青、針灸、穿耳洞等器械消毒不完全或是共用針具。台灣自1992年血庫篩檢納入C肝後,輸血後的C肝感染便幾乎絕跡。但是在2005年愛滋病毒(HIV/AIDS)於靜脈毒癮者大爆發時也合併大規模C肝的感染,當時98%以上的靜脈毒癮/HIV感染者都合併有C肝的感染!至於一般民眾感染的C肝大都無法追溯其感染源頭,所幸隨著醫療、教育的進步、拋棄式針具的使用,急性C肝已經很少見了。
台南縣衛生局(縣市合併前)自2002年起配合成人健檢推行「行動醫院」篩檢,已經勾勒出台南地區的C肝盛行率地圖(如圖一)。
本院在干擾素(Interferon)合併雷巴威林(Ribavirin)的時代便已經開始積極治療C肝病人,只是干擾素需注射使用而且副作用較多、雷巴威林口服藥又會造成貧血,治癒率僅6-70%而已。所幸自2017年健保開始給付全口服藥物治療C肝(針對基因型1型),2019年更進入全基因型藥物的時代(涵蓋6個基因型),目前的全基因型藥物,包括:宜譜莎(Epclusa)和艾百樂(Maviret),只要能完整接受8-12週的療程,均可達99%以上的治癒率!
本院也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針對40歲以上的來院病人且最近五年內未曾驗過C肝者鼓勵接受篩檢,在14,450位病人中篩檢出958位(6.6%)C肝抗體陽性,排除掉低效價抗體(< 5)及治療過的病人剩下631位,有559位接受召回檢驗C肝病毒,236位(42.2%)可測到病毒,最後有214位(90.7%)接受口服抗病毒治療。以往台灣的研究指出C肝基因型1跟2型佔了九成以上,而這214位當中就有50位(23.4%)是基因型6型,根據陳志州副院長的研究,這有高度的可能是台南本土的C肝新的亞型!(如圖二)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需要治療的C肝病人有三成以上合併有糖尿病及近四分之一慢性腎病(CKD 3-5),這也呼應了台灣肝病學會和糖尿病協會發表在去年(2023)的台灣醫誌(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共識,即C型肝炎和糖尿病是雙向相關,糖尿病、腎臟病病人的C肝盛行率較高,而C肝會增加糖尿病、腎臟病的風險和併發症,根除C肝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以及醫療支出。
國民健康署於2020年9月28日放寬成人預防保健中B、C肝篩檢年齡為45至79歲終身一次,民眾應該多利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資源,特別是有糖尿病或腎臟病,接受B、C肝篩檢,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C肝抗體(anti-HCV),積極治療並追蹤,便可預防肝硬化、肝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