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友善多元生產」之心得分享

柳營奇美醫院│DR 洪郁婷小組長

  參與母嬰照護的我們在面對生產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接受相關課程培訓,思考及照護模式往往無法跳脫傳統式的框架,只會讓每個產婦面臨生產過程中變得很常規性,依照醫師的常規去處置,讓來待產的產婦們面臨「生產醫療化」。相信大家都知道女性為孕育新的生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隨著預產期到來,面對產科常規性陌生醫療處置的介入,往往讓婦女對生產過程中產生莫名恐懼。倘若多了一份給與產婦的關心與了解,聽聽待產婦們心中的感覺,協助其與醫護團隊作溝通,讓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充滿力量的人性化,絕非千篇一律。

  所謂優質生產並非藉由諸多的醫療處置介入,例如:灌腸、剪會陰、剃雉、使用催生藥物等,如此一來就會使一件自然的事變得不自然。生產,不是生病,不要把產婦當作一般的病人,其實生產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應該是透過持續的待產支持、無例行性常規醫療措施的介入,利用自己的力量將胎兒娩出,雙手抱著這可貴的禮物到胸前。

  此次接觸〝友善多元生產〞這堂課後發現,目前臨床實證研究一直不斷的更新,這也是我們為何執登後要開始修學分的目的,除了增加專業知識,更能利用新知的專業於我們的個案上,使照護更有個別性、更加達到全人照護目的。倘若我們不認識〝友善多元生產〞的含義,我們將不知道新的研究及照護模式,雖然有些內容及技巧在臨床上無法完全充分地使用,但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一步步的將這些對於產婦更好的照護模式使用於臨床,一定可以有些微改變的。

  課程中同時介紹到生產時,何時是該用力的時機?臨床上我們所接收的是醫師說教用力、醫師覺得可以生了,我們就要開始教用力,但有時往往會忽略產婦身體是否已經引發生產想用力的機制,課程中告訴我們,當產婦自己想用力時才是教用力的最佳時機,其實分娩時用力是件自然的事,所以應順著自己想自然的向下用力技巧,及搭配呼氣的用力方法,這才是對於母體雙方最好最安全的方式。

  雖然在產科工作多年,但在未接觸〝溫柔生產〞相關資訊時,第一胎就是藉由諸多的醫療處置,包括使用了催生藥物方式生下老大,坦白說整個生產經驗並沒有很好,因為〝痛〞;當懷第二胎〈雙胞胎〉的我正好接觸了『友善多元生產』的相關議題,讓我重新認識溫柔生產的好處!在婦產科醫生評估下,認定讓我不是屬於高風險產婦,我選擇嘗試自然生產,因第一胎產痛的經驗令人深刻難忘,很幸運的我擁有一群〝好逗陣〞〝揪甘心〞同事,在我陣痛來院待產,捨棄假期來院如同陪產員般的陪伴支持及鼓勵讓我順利渡過整個生產過程,由中著實讓我體會到生產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無例行性常規醫療措施的介入,透過同事及家人持續的待產支持、利用自己的力量將胎兒娩出,平安順利的生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