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說出口的事

奇美醫院│DR 陳孟君小組長

  每個人都有童年,但為何我的童年跟別人不一樣?

  在臨床上幾年難免看到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當家屬面對至親的疾病、病痛需要多大的能力去接受承擔,理當一位醫師要做到病情告知的義務及責任,但倘若告知的對象是個十歲的小孩呢?

  臨床上曾經遇過一位約莫40歲的癌末患者,當生命即將走到終點,心裡仍心繫掛念的仍是十歲的小女兒,身為母親實在難以開口說:「媽媽要走了,妳要好好照顧自己…」。幸好藉由心理師介入,一開始鼓勵這位患者以童書說故事的方式,由自己親口告訴女兒媽媽要離開的事情,讓女兒慢慢了解,進而接受媽媽要離開的事實,接著女兒每次來醫院探病時,心理師陪伴在女兒身邊,鼓勵女兒用蠟筆彩色筆來畫畫,畫出她想跟媽媽說出的話,引導她表達出自己內心想傳達給媽媽的想法,並鼓勵女兒可以抱抱、親親媽媽,說一些平常說的話。

  在旁人看來,小女兒還是表現出一往如常天真可愛的笑容,只是靜靜地、默默地畫著她的畫,畫的內容是她的媽媽、她的家庭、玩耍的圖等,對我們這些護師姐姐的關心問候也是有禮貌回答,跟媽媽相處時,還是一樣笑笑地跟媽媽說:「我愛你!」,和一些閒話家常,從她的表現、她的畫實在很難看出她內心的感受,她的想法,在這個似懂非懂的年紀接受這樣的生離死別,於心不忍。

  臨床上遇到這種情形還真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年紀的家屬,要怎樣從她的童言童語與她溝通,進入她還未成長的世界,進而關懷她、同理她的想法,站在她的角度去接受去思考,協助她可以在媽媽剩下的日子裡,表達內心的想法,做些她想為媽媽做的事。這真是我們該學習的事,學習如何與小孩溝通,及早讓她了解媽媽即將不在的事實,雖然這真的很難以說出口,害怕說了會影響她的童年、她的生活、她的人生,但總比當她面對媽媽死亡時,後悔沒有對媽媽說話、做事來的重要。

  這個個案經由我們的醫師、安寧共照師、心理師、癌症管理師、護師等醫療團隊共同協助下,帶著家屬的感謝及難過落幕,讓我想到疾病告知這真的是我們身為醫護人員應該要好好去學習溝通的一塊,尤其是面對這樣的一位小家屬,雖然不容易但更要小心處理,期望能夠在降低傷害風險上告知病人及家屬,使其及早做準備,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