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張椿勤 小組長

  精神疾病多為長期慢性化之疾患,個案經過緊急醫療處置後終需回歸社區生活,而社區個案經學者研究發現,將近一半未定時返診接受治療,有五分之一出院後一年內因再度病發而住院,在社區又需經常面臨日常生活管理、症狀干擾、藥物處理及壓力等困擾,所以近年來在精神醫療去機構化之理念及政策推動之下,社區精神衛生照護為慢性精神病患健康照護之重點。為提升專業人員的實務能力及護理品質,目前已推行相關認證制度,此專業能力範疇如:治療性人際關係、精神衛生護理評估、藥物治療、建構自我、自我管理、疾病管理、資源連結、就業及就學輔導等八項社區精神衛生護理實務能力的建立,其推動理念是重視以個案為中心,運用人本關懷與賦能的理念推動社區精神衛生照護,此護理服務除關懷個案疾病變化與藥物治療外,還需尊重個案認為有價值的方式生活,鼓勵與引導個案自發性的力量維持生活功能。

  經參與相關培訓課程後將所學運用於社區照護的個案身上,我的個案從醫療機構出院後回歸社區生活,面對社區生活需求缺乏因應能力,無法有效發展藥物、疾病及生活的管理能力,缺乏連結社區資源及就業知能。即依據「社區基礎精神衛生護理八項實務能力指標」作為照護的指引、參考,以個案為中心與賦能、自我管理理念,提供適切、完整、持續性的社區照護,協助個案了解自己需求、學習管理及自我決定能力,進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及適應能力。照護期間共家訪8次,電訪18次,與實務督導人員共訪2次,書寫過程指導與討論共6次。藉由家訪時面談、觀察及電話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並依精神衛生護理五大層面進行整體性評估,確立其照護需求,包括治療性人際關係建立、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疾病管理能力、協助社區資源連結及協助就業輔導等需求。而運用護理實務能力指標其中之「治療性人際關係」、「藥物治療」、「自我管理」、「疾病管理」、「資源連結」與「就業輔導」等護理能力,提供個案持續性的照護。

  經信賴關係建立後,利用相關護理實務能力指標來提供個案適切的照護需求,其言談可由被動到主動表達及分享對疾病、藥物治療、生活規劃及想就業之想法與感受,能懂得善用社區活動中心KTV、運動器材等活動,增加日常生活樂趣,提升自己生活功能及管理能力,及運用社區資源找工作,成功得到一個短期就業機會,且個案非常認真地參與,也得到主要照顧者支持、肯定及稱讚,更願意有就業機會時陪伴應徵,這是我照護期間最感動的一刻。就如學者研究指出社區個案的主要需求為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改善日常生活、獲得家人支持及提供就業等,尤其以就業服務及支持性就業需求最多(李、蕭、廖、李、劉,2008)。由此可見,真正了解個案需求及期待再提供適切的照護是重要的。

  然在整個照護過程面對家屬以負向言詞及情緒來表達對個案的關心,甚至家屬之間對個案期待彼此意見不同,以致會談過程中出現爭執、情緒激動、互相批評等行為,讓在旁個案表情凝重、低頭不語,經過安撫、引導及共同協商後,個案及家屬間有了共識,這是照護時最困難也是需持續提供照護部分。如同學者研究指出家屬的情緒表達方式與個案的病情有關,於社區照護時除肯定家屬的付出外,也需提醒避免過多情緒涉入及嚴厲批判,以減少相處時彼此的壓力感受(余、鍾,2006)。

  社區精神衛生護理人員是協助個案及家屬面對疾病及生活適應重要角色,同時也是扮演溝通、協助者的角色,不斷的陪伴及引導個案向成功邁進,增強自信,鼓勵勇於面對社區生活中困難與問題,擁有自我管理、決策及因應等能力,讓個案即早適應社區生活。因此,社區護理人員受到有系統的培訓,讓自我專業實務能力有所成長,在社區照護上所有依據、指引,確實能提升社區照護服務品質。

*參考文獻
李錦彪、蕭淑貞、廖淑珍、李依玲、劉玟宜(2008).社區精神病患關懷照顧計畫初探.精神衛生護理雜誌,3 (1),20-27。
余靜雲、鍾信心(2006).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狀與生活壓力事件之探討.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