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 丁萩懿 護理師、李長菁 護理長


  郭小妹出生時,因脊髓脊膜膨出造成運動及知覺障礙,從小就多次進出醫院,經歷過手術或其他相關的治療,雖然如此,但她仍是父母的小公主,是被捧在手中小心呵護的長大。雖然一些看似平常的動作,如無法自己坐著、蹲下,或是處理生理需要,行走時有些跛行,但母親卻是她的依靠,一直由母親代替她的雙手以及雙腳,在學校陪讀、每次如廁單導,都有母親細心的照護,十年如一日。

  然而,去年母親得知罹癌時,雖然在臨終前作了很多準備,但都不及母親無微不至的照護。今年3月母親過世後,10歲的郭小妹,在短短的3個月中,因泌尿道感染而進出醫院4次。在我看來,她臉上很少有同年紀應有的天真表情,完全沒有小孩應有的活潑快樂,雖然護士阿姨常常對她噓寒問暖,但她總是默默的不多話。

  因父親工作關係無法在旁照護她,故由鄰居阿姨充當臨時看護,住院期間日常生活瑣事都多由自己處理,甚至導尿也須自己完成,也因為第4次住院,父親的焦慮與不捨,都以責罵與抱怨表現,使得護理人員不但要安撫郭小妹與父親,還要調解父親與鄰床家屬的糾紛。郭小妹住院期間,運用了跨領域團隊合作的機會,醫護人員除了苦思到底如何避免再次因泌尿道感染而入院外,亦一同來協助解決這個家庭的問題。

  這次的團隊非常龐大,除了會診泌尿科醫師進行了玻尿酸重建手術,聯合復健科醫師、復健師再次進行導尿技巧教導,解決生理的問題外,出院準備專責護理師更積極的的聯絡心理師,討論如何輔導小妹喪母的哀傷。在心理師經由繪圖解析結果,郭小妹實為情緒過度壓抑、缺乏支持及情緒宣洩的管道,但個性非常順從。所以,郭小妹最需要的是「陪伴」,母親的離去已讓郭小妹失去重心,如果父親都忙於工作,那她再也沒有依靠了,所以父親的支持與陪伴,勝過所有醫護人員的一句話,能讓她有信心的去執行任何一個步驟。而且,10歲的小女孩已有自尊心,學校是否提供乾淨及隱密的場所,是否會被同學嘲笑為奇怪的人,這都會影響郭小妹的心理發展,因此主動連繫學校有關單位,發動了同學與導師、校護的力量,一同來幫忙她。

  護理師亦多次與社工師溝通如何給予這傷心的家庭心理支持與尋求社會資源,以解決心理社會的需求。

  「愛」是複雜、捉摸不定的,它雖然偉大,但也會讓人感到心痛。也許郭小妹的父親愛她的方式表現錯誤,會在護理站斥責她,「連每天要作的導尿都做不好」,可是父親卻每每會在離開醫院前,特別拜託護理人員多照顧,在長途開車的工作結束後,隨即趕來醫院,買她愛吃的食物;也許父親每次抱怨「又來住院了」,擔心看護的費用無法負擔,可是他卻會四處找尋適合單導的尿管與消毒液,甚至將尿管送去檢驗,積極的想找出引起感染的導因。

  在照護她的過程,發現郭小妹採用的消毒方式,往往只是擦過就好,原以為她終究才10歲,順從性難免較差;但經護理人員的觀察並與主治醫師討論,結果發現是因為小妹下半身沒有知覺,所以不能正確執行消毒,經過護理人員努力不懈,找到替代的方式,藉由沖洗瓶以會陰沖洗的方式進行導尿前的消毒,小妹接受度高,也較不會刺激皮膚,徹底的發揮了護理的個別性。

  郭小妹在團隊合作的照護出院返家,經由出院準備專責護理師的電訪得知,使用會陰沖洗的方式很順利,每天都有同學陪她一同回家或伴讀,父親在這個暑假也會在家中陪伴她,到現在她仍很健康喔!

  醫療團隊的合作與全方面照護,是病人與家屬最大的保障。看到同仁對病人與家屬的關懷,讓護理更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