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龍之皮膚照護

一、前言
筆者從事臨床工作兩年多來,初次遇到只有在書裡呈現的罕見疾病-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疱症之病人(俗稱泡泡龍),雖然筆者認識此疾病也讀過相關資料,但實際看到病人皮膚上大大小小的傷口,仍感到心疼,「體無完膚」是筆者對病人的第一印象,如何照顧泡泡龍的皮膚,讓其疼痛降至最低,維持舒適,引起筆者濃厚興趣,故而查詢文獻資料,來輔佐臨床照護,並將其照護經驗及文獻查證之結果分享如下:
(一)病因及分類介紹
泡泡龍,全名為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疱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為一群表現不同的水疱病所組成之罕見遺傳性疾病,發生於所有種族,男女所佔比率各半,通常在剛出生或出生一年內即有症狀產生(Momeni & Pieper, 2005),故有泡泡龍之稱。經由顯微鏡觀察水疱破損之位置,可分為三大類(Find, 2010):
1、 第一型(簡單型):水疱的產生發生在表皮層內,原因為基底細胞崩解,特徵為水疱破裂後不會結痂。
2、第二型(接合型):水疱的產生發生於表皮層與真皮層交接處,原因為基底細胞漿膜與硬骨板中間的透明層發生細胞崩解,特徵為皮膚萎縮。
3、第三型(營養失養型):水疱的產生發生在真皮層內,於下硬骨板產生細胞崩解,特徵為皮膚嚴重萎縮和結痂,手指及腳趾變形。在嬰兒時期,常因傷口感染或營養不良,而有較高的死亡率;當皮膚的病變延續至青年階段時,則容易轉移成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可以說是三種類型中最嚴重的一型,需要長期照顧。
(二)皮膚照護
所有類型的表皮分解性水疱症之病人,「感染」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其危險因子主要來自於皮膚傷口的合併症(Find, 2010),故要預防這些病人續發性感染的產生,首先應著重於皮膚照護,預防水疱產生。
1、衣服選擇:以棉質為主,衣服不要過厚,因為體溫過高易造成水疱產生,衣服的內接縫不要有粗糙面,以避免摩擦皮膚(罕病基金會醫服組,2005)。
2、靜脈注射:不要用鬆緊帶綁住預注射的上方,否則皮膚會泛白並起水疱,可先用毛巾或紗布包在注射部位上方,再用手指加以握緊至靜脈微脹、可注射為止(罕病基金會醫服組,2005)。
3、沐浴:海綿浴為優選,可避免皮膚損傷,並可以用溫和性的肥皂清洗,例如:Dove(Debra, n.d.)。
4、水疱處理:新水疱予以消毒後,以無菌、可拋棄式針頭戳破小孔,將水引流出來,可以避免水疱更擴大,但須將水疱頂部皮膚保留,因為它具有保護作用,起水皰的手腳可以1:8000倍高錳酸鉀稀釋液浸泡,再以適當敷料包紮(罕病基金會醫服組,2005)。
5、敷料選擇:凡士林紗布,是一種合適且可以自行製作的敷料,作法是將乾淨的凡士林塗抹在紗布上,應注意選擇無香精、不摻其它成分的凡士林,避免引起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罕病基金會醫服組,2005;Debra, n.d.)。
6、外用抗生素藥膏使用:對於預防水疱破皮傷口的細菌感染有幫助,但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菌種或藥物吸收產生藥物毒性,後者易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孩子,需在皮膚科醫師指導下使用(罕病基金會醫服組,2005)。
二、心得
在照護期間,母親表示病人之前皆在成大治療,在奇美醫院接受療程是頭一回,不免會忐忑不安,但在每次護理過程中皆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真誠及用心,讓她覺得照顧病人不再是艱辛過程。
筆者想起每每在幫病人換藥及注射抽血時,總會在腦中跑過很多畫面,再三思考確認,才執行護理,力求降低病人的不適感。在病人出院當天,母親對筆者說:「很高興遇見妳,每次在孩子換藥、打針後,看到新生的水疱,看到身上舊傷口未褪,新傷口又長,那都是一種折磨,但來奇美,我才知道原來還是有方法可以幫助我的孩子。」筆者感受到母親的心意及看到病人身上的結痂傷口,一股感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這是身為護理人員的使命感及成就感。
三、文獻查證
罕病基金會醫服組(2005)‧先天性表皮鬆解性水疱症(俗稱泡泡龍)照護手冊(9)‧
台北: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Debra. (n.d.). Wound Care取自http://www.debra.org/supportivecare
Find, J. D. (2010). Inherited epidermolysis bullosa.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5, 12. doi:10.1186/1750-1172-5-12
Momeni, A., & Pieper, K. (2005). 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 a
case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 15(2), 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