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由人文議題電影欣賞看見不同護理之面向
記得第一次參與醫院的電影欣賞是「一首搖滾上月球」,這部片子的主角都是照顧罕見病童的爸爸,長期照顧常常睡不飽,他們也很幽默的將團名取做“睏熊霸”,成立樂團單純只是實現年少時的夢想及紓解照顧之壓力,六位爸爸都不知道自己能與孩子們相處多久,唯能確定的是自己不落跑,而他們不但不落跑還成立了「不落跑老爸俱樂部」與有相同經驗者互相分享,相互打氣。這部片我雖然看了二次,但每次仍會被這些爸爸們的行為所催淚,看完後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實在是太幸福了,要好好珍惜。片中的鄭爸是我的偶像,他那種真誠又感性的行為很令我感動,且他很有南部人的Qi,記得當時兩次北上三峽老街時,滿腦子裡不是逛街,而是要尋找鄭爸的身影,這很不像愛逛街的我,他說:「自己的孩子,當然要抱得動;自己都放棄了,那誰來照顧他?」,最令我有所感觸,這是我在居家服務上很常見的景像,照顧者往往因責任問題,須默默的承受既難以割捨又無奈的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看了這部片讓我對於護理的教育告訴我們同理、同感心有不同的觀點。
護理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有同理心與同感心,這樣的教誨謹記於我心,訪視工作中,面對案家的抱怨及複雜情緒時,腦海裡就閃過了同理…同理…,不自主的就會出現:「您辛苦了!」、「我了解!」、「這種感覺真難熬!」,希望能讓對方了解我與你站在同一戰線,這樣的方法也屢試不爽,也常獲得家屬或個案的讚賞,他們總是很善良的說:「你人真好!」。但這些種種真的是我們能感同身受的到嗎?有時我們看到就只有表象而已,你又不是我你怎能知道?記得有一次,同樣聽著案母傾訴著照顧孩子的心路歷程與責任時,脫口而出:「媽媽您真是辛苦了,心裡一定很…難受(難受被消音)」,因話一說出,李媽媽馬上用手放在嘴上示意要我別說,當時我非常的訝異,原來李媽媽認為家中尚有長輩,如果說辛苦會招長輩的閒言閒語,所以不能說,也不能做任何的表示,以免被聽到或看到(因為長輩認為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而李媽媽也認為遇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要自己去照顧與愛護,回醫院的路上我百思不解,家庭的問題我無法說什麼,但我該用同理與同感?回想起了「一首搖滾上月球」裡的爸爸們如何紓解,我發現我根本無法同理她,就如同這些爸爸們雖有著相同的罕見病童,但他們也有著不同的問題。現實考驗著李媽媽的耐力,更何況我不是她,這種心情我又如何能感同身受呢?頓時覺得同理在這時只不過是個屁!時而讓人無感覺,又時而讓人感到厭惡,回想起來,我當時的屁只放了一半,幸好當時李媽媽阻止了我,讓我體會到傾聽與讓個案平順、平穩更甚於同理,同理與同感需因人而異。
我因照顧小腦症的個案,面對案妻的錯誤決策的懊悔與個案的要求,無法被滿足而遭遇瓶頸時,所幸得知人文議題電影欣賞正要播放「帶一片風景走」時,當日排除萬難欣賞,片中敘述著女主角因罹患小腦症導致家庭有了很大的改變,不願等死與共同完成的夢想,改變了生命的限度。觀賞後在大家的分享中,也讓我學習了不少,同樣做護理,因單位不同、論點也不同,有的人分享自身經歷,有的人分享照顧經驗,如同充電般,讓我重新思考照護觀點,更有力量引導案妻正向面對以往決策,正視事件背後之意義,演練相同事件再發生時的決策,避免再次懊悔,案妻也勇於面對個案的需求,約定目標。繼而單位也陸續於午餐時間播放「永不放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逆轉人生」等;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與「永不放棄」中,體會到照顧者對於個案無法放棄的堅持,身為護理人員的我們也常為這樣的堅持為照顧者感到辛苦,他真的要這麼的努力與堅持嗎?但有夢最美,照顧者與個案往往希望平順又期待能有奇蹟的出現,如果這一絲的希望是讓照顧者與個案能持續的理由,那為我們該不該打破這美夢?片中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如果你沒有嚐試過?你如何知道?做?不做?「逆轉人生」也是我們居家常見的場景,現在大部分的個案都由外籍看護工照顧,來自不同的國家如何適應台灣照顧文化,對個案與外籍看護工來說都是個考驗,也同樣考驗著我們,溝通與相互適應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也是能翻轉疾病的重要關鍵。
雖然人文議題電影欣賞已告一段落,但電影觀看所獲得的悸動,也深深影響影響著我對護理之態度,遇到問題時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如同電影,轉念是我需學習的精神之ㄧ,電影的悸動不只對我有深深的影響。本單位運作的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活動中,我們期待學習像一首搖滾上月球的不落跑老爸精神,讓這些不落跑的照顧者們有一個情緒抒洩的出口,照顧的路能持續走下去。雖然家總的補助款逐年遞減,但我們這份熱情卻逐年的上升,因為我們看見了照顧者的需求,當照顧者手裡拿著針線,天南地北的說著照顧的心情,似乎藉由那條線而展現出獨特又多樣的變化作品來。所以,仍然很推薦大家有機會仍可於單位舉辦相關的電影欣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