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棄電影心得
劇中的弱勢家庭母親潔美,為了他輕微語言障礙的女兒在學校所受到不公平對待,而站出來發聲,進而想辦法召集有同樣信念的人,一起透過團結力量去改變現行的教育模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過程艱辛曲折,工會團體展開利誘、威脅,有人冷眼旁觀、嘲諷,但這位母親為了自己孩子受教育權力不為所動,仍秉持著改變之信念,繼續奔波集結更多的家長贊同與說服政府相關教育高階主管,遇到多重挫折他們仍然沒有放棄,最終等到可以舉辦公聽會的機會,在公聽會當中最後金恩關鍵的一票,他們的改變成功了。
他們終於可以依照計劃書去執行她們的改革教育,老師們可以放心帶著自己的教學熱忱因材施教,對學生們沒有歧視,而是一視同仁地對待,像一個民主國家的義務教育模式,他們的成功,我們都為之動容。
反觀,潔美媽媽的改變信念及永不放棄的做法,我們可將之效法在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當中,對於對的事堅持到底,也就是站在病人角度為出發點甚麼對病人才是最好的,而選擇之,即使自己能力微不足道,一旦有違反病人不傷害原則或是權力,我們則要適時當病人的代言人。與家屬、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利用人際溝痛之方法,例如:同理心、傾聽、引導、反詰等溝通技巧,增進家屬及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當彼此有穩定的信任感,家屬及病人對護理人員隨之會提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像是針對此次病情的看法、侵入性治療看法、害怕等情緒之感覺,當護理師知曉家屬及病人真正的想法及感受後,我們可藉由跨團隊會議討論此個案,或是提出告知當班小組長,進一步與醫師討論或是照會社工、營養師等,使護理師更能夠發揮其代言人的角色,作為家屬及病人與醫療團隊溝通的橋樑,促使醫療團隊達成共識,決議對病人最大的益。
回想當初我踏入此單位時,我的臨床教師帶領我認識這個單位,起初先教導我然後接下來換我實際操作,學習過程中有遇到疑惑時,再隨時提出,同時學姊會找尋醫院的標準解開我的疑惑並解說原由;當自己遇到問題,然後自己提出疑問,記憶才深刻,當然也會有臨床教師教過我卻忘記的東西,此時學姊會再重述一次,學姊的耐心還有細心,我想這就是學姊的因材施教啦!
最近我也有一項對於自己的挑戰—個案報告,因為第一次寫一份需送審護理學會的報告,很久沒有寫報告的我,當然是抱著害怕的心情,不過還好我的臨床教師會指導我,大方向該朝著哪方面著手,護理評估及護理問題等哪裡需要修改,缺乏哪些資料需要補充,每一次的修改個案報告我都很感謝學姊、學長願意花費時間看我的報告且細心教導我,雖然不知道自己寫的成果會是如何,但潔美媽媽的故事告訴我,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底線會在哪裡,做了才會有成功的機會,就算失敗了也是難能可貴的經驗,同於靜思語的「付出,就是最大的收穫」我想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