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差異觀點探討新手護理人員與臨床教師之微妙互動關係

文化深刻影響人類行為與人際關係互動,尤其在注重關係與階序的台灣華人社會中更是如此,但西方的師生關係較屬於階段性任務。華人關係主義所強調之社會人際與親疏遠近關係,與西方強調的地位平等與個人主義之文化有不同的意涵,因此,本文透過二十位新進護理人員的深度訪談,分享護理界新手護理人員與臨床教師之微妙互動關係。
本研究共呈現三個故事軸,包括:1. 師生關係階段 2. 師生功能的差異3. 準家庭功能。
一、師生關係階段
(一)初學階段:新人剛由學校畢業,雖具備學理知識,但技術實務操作甚少,雖無法完整獨立照顧病人,但此階段可藉著與臨床教師緊密依存關係,初步建立互相了解的關係。例如1說:
「他們(病人與家屬)都知道我是跟在○○○身旁的小護士,我第一個月大部份都在看學姐如何處理病人,幫忙給藥、做治療,因為我的老師也是阿長,他也很忙,但下班前一定會問我好不好,討論今天上班的狀況1」。
除了與臨床老師建立關係以外,此階段的訓練計畫中大多以功能性護理工作居多。例如:協助翻身、抽痰、熟悉護理常規……等。臨床教師也會主動前來瞭解學習狀況。18說:
「我的臨床教師大概有二個是主要的,因為本來要帶我的老師他因為AP,所以我上白班時才讓她帶,夜間雖然有安排,但其實很難固定式誰,不過因為我第一個禮拜都是作rountine,所以應該還好,學姊們都會來關心我適不適應,進度會不會太快等18」。
(二)成長階段:臨床教師開始將照顧的個案中,嚴重度較輕或新人能力可負擔的病人交付給新人,建立全人照護觀念,老師藉由個案討論、從旁協帶等多元方式觀察與協助新人上手,新人透過模仿學習與與精熟學習來提升技能,這個時期是技能與知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師生人際與親近關係發展期,是產生信任與安全感的主要階段。12說:
「學姊會跟在我們後面收拾善後,幫我看到我的問題,等快下班時會跟我討論,這樣子會讓我知道問題在哪裡,下一次會做的更好。」。
不過,新人適應的進度也會影響工作自信度與老師互動間的關係。
「剛進到開刀房,常常要訓練很多課,而且我之前有去到一間就是跳檯房就是每天不同科別的刀,然後上下午都不同的,然後那時候就覺得很煩,就是每個習慣都不一樣,然後要備的東西都不一樣,然後每個包盤也都不一樣,就覺得壓力很大,那時候遇到的學姊就是很好,他就會一一跟我講,然後我自己也會筆記起來,然後就是下次遇到的時候就滿清楚的10」。
(三)成熟階段:代表護理能力逐漸純熟,臨床教師能放手讓新人自己處理與完成照護工作,甚至進展至能帶領其他新人從事照護工作並協助教導的任務,若遇到照護上有感受到技術或照護能力面臨瓶頸,會適時尋求臨床教師協助與再學習,與專屬或原來的臨床教師仍維持長期的師生情感。
「我剛開始其實我也蠻不適應,可是學姐一直鼓勵我,之後加上我覺得說,如果已經嘗試了之後又放棄很可惜,就努力把他待下來,因為待久了就習慣了,說真的遇到真的沒有辦法的事情,你可以請求學姐協助這樣子,所以後來就是慢慢有去抓到一些臨床的一些就是,可能一些眉角。之後慢慢現在就比較適應了也能開始教別人耶!7」。
二、師生功能的差異
(一)上下關係與平行關係的差異
「我覺得真的是好的臨床教師上天堂,壞的真的是…..唉!他那個臨床教師比較急躁吧!可是新進人員本來就是手忙腳亂,這點我要很感謝我的臨床教師,他非常有耐心 12」。
由此可見,華人的師生關係包含了「敬、畏、親」多重成分的親人情誼,這樣的的方式如同一種連帶制,這是在護理界特別的組織文化,也由於如此,新人的表現也連帶顯示臨床教師的能力與用心,相對也讓臨床教師承擔著新人表現的壓力,如11、19說:
「因為是想說因為他一個新進人員培養要三個月,那他這三個月也算用心帶你了,畢竟你之後如果你留下來,你做不好事情他就會...你知道那個指導老師就會有點被說你那時候是被誰帶的這樣子,你就是會想說這樣子很對不起我那個學姊」。
由於臨床教師身上背負著新人表現的壓力與保證,這樣的連帶關係與責任,會讓許多臨床教師有不同的帶領展現方式,比如:緊迫盯人或企圖脫離擺脫連帶的關係,師生關係的成功與否也相對影響新人能否繼續走下去的重要關鍵。
(二)角色模範內涵的差異
西方學者強調老師的激勵、教導、專業技術能力與行為足以作為學員模仿學習的楷模,以任務與態度導向的工作行為模範為主。而在華人文化的角色模範的概念中,需同時兼具專業傳承與道德的意涵,特別是其中隱涵著獨特之倫理、心性、人格與品格等生活教育的道德面向的模範,是一種有別於西方社會的特殊生活哲學與學習型態。
「慎選臨床教師還是滿重要的,有些人的特質,他很優秀可是不太適合帶新人,因為我覺得我們這種菜鳥進去,臨床教師就好像我們的一個短暫的靠山,而且我的老師很有責任感,要求我要做到事情,她比我更認真執行,有時候我都不好意思。12」。
三、準家庭功能
護理教育中帶領新人方式除了依照訓練計畫外,其實許多單位都運用「母雞帶小鴨方式」讓新人能盡早適應環境而能成功留任,故也形成臨床教師不但注重新人專業上的發展,也同時關心新人適應、壓力調適,甚至生活照顧的責任,形成所謂的準家庭關係。
「學姊年紀比較大,有時候就像媽媽一樣常常叮嚀我東,怕我漏西,雖然有時工作在忙又要聽她唸我,但我知道他都是為了病人也是為了我好5」。
「主要是單位有些學姊很好這樣子,那是很願意鼓勵你的,也有學姊就是默默來關心我,……,現在自己也是慢慢去適應這個環境,也開始可以做的完,不會拖班,可以準時下班,最重要是感覺這是我另一個家,我會喜歡留在這裡。16」。
傳統師徒制是包含學理技術與身心兼顧的全面教育,不但可以從事人格磨練與技藝修練,還會在無形中培養師徒之間特殊的情感,稱之為準家庭功能,老師如同母親或長姐、會幫忙解決私人工作外的問題、挺身為新人爭取福利、讓新人感到有安全感信賴感,以及感覺如同一家人,所以好的師徒關係才能營造出幸福美滿的家庭關係。
最後本文強調「學長姐與學弟妹共生」的微妙互動關係與現象,遇見好的老師上天堂,但若運氣不佳遇到自己所認為不好的壞老師就容易出現焦慮、負向,甚至離職,可見好壞老師變成他們命運的好壞結果。
若需本研究詳細內容與結果,請見http://dx.doi.org/10.1016/j.nedt.2014.12.019,本文發表刊登於Nurse Education Today Accepted manuscript (unedited version) available online: 10-JAN-2015 DOI information: 10.1016/j.nedt.2014.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