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愛‧慕》看老人照顧的困境

奇美醫院│社區護理 高金盆護理長

  電影一開始出現鄰居在屋外圍觀及消防隊員好不容易破門而入,惡臭味瀰漫在室內,房間裡看見的是被小花圍繞的老婦屍體,讓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但是這個結局對從事居家護理的我而言,是相當的沉重與難過,不禁想到幾年前台北的老先生用釘子釘入他太太的頭部,導致太太死亡,這些長期照顧的負荷對家庭支持系統薄弱的照顧者而言,是沉重的負擔,未來台灣要如何因應老人照顧老人的困境,才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再發生。

  安妮是一位鋼琴老師,家中只有喬治與安妮這對八十多歲老夫妻,唯一的女兒已婚,鮮少與他們聯繫,晚年的生活只有二老相互照應。讀書、彈琴、散步、聽音樂等活動,是夫妻倆共同的嗜好。但是一切在安妮中風後,原本和諧的家庭生活開始走樣。

  中風讓舉止優雅的安妮失去雍容華貴的外貌,一側癱瘓導致許多日常生活照顧的工作她都不能獨自完成,需要仰賴先生的照顧,這樣的衝擊讓她生不如死,所以他要求喬治不要讓她再去醫院或是老人養護中心,喬治了解安妮的痛苦並承諾讓她在家。可是八十多歲的喬治開始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照顧的工作、家務的維持,還要面對安妮的狀態,以及女兒的抗議,對他而言是非常重的負擔。

  雖然影片中有居家服務員的介入,原本希望照服員的協助可以幫忙安妮及喬治,但第二位照服員硬是要安妮照鏡子,看自己有多漂亮,導致喬治動怒,把照服員趕走。這個部分觸動我對台灣照服員的招募、培育與服務素養的感概,從這一段告訴我們同理心的重要性,要如何協助老人去面對失落,這些技巧我們有沒有把它放入我們的教學活動中,而且要透過演練才能更精湛。

  人口的高齡化、少子化,子女沒有同住,老人照顧老人是現代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影片中女兒為了媽媽的照顧問題與喬治起了爭執,但是喬治了解安妮的心願,所以他不要女兒掛慮,但是父親對女兒婚姻危機表示擔憂及關心。一場病考驗兩個相愛的人,拖垮一個家;這在台灣也是居家護理常見的照顧困境,究竟要如何應對才是最好的呢?喬治面對太太長期臥床,照顧服務員的服務不佳,凡事要自己張羅,又不想增加女兒的負擔,總總排山倒海的問題衝擊著喬治,當他開始用膠布貼門縫及寫信時,讓我思考到他要終止兩人的生命,這樣的結果讓我感到心痛,這是愛嗎?這是有尊嚴的死亡嗎?它可以扮演神的角色來結束安妮的生命嗎,我想每個人的心中有著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們一直強調要正向面對挑戰,可是面對長期照顧的議題,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提供者,甚至是國家政策都準備好了嗎?

  愛•慕表露出照顧者的無奈,與其活著受罪,不如解脫(死亡)。但在影片最後,看到女兒回到老家,環境依舊,但父母已不在;這樣的結尾我不知道女兒的心是否安寧?亦或滿懷的失落?還是痛心呢?所以家中有老年的親人,我們應把握時間,及時行孝,遇到困難時一定要求助相關的服務資源,因為長期照顧路漫漫,一路要有人相伴,才能走的穩健。

  丹麥、芬蘭、日本的長期照顧政策,是許多人羨慕的國家。如果居家服務做得好,可以提供優質的居家照顧品質,讓老人有尊嚴的過完他們的晚年,只有在臨終前兩個星期才躺臥在床上。

  台灣目前長期照顧保險及長期照顧服務尚在立法階段,目前皆用殘補式的服務來提供長期照顧服務,尤其是居家服務是未來對大宗的服務,照顧服務員招募不易,留任更加困難,在照顧人力的規劃上我們長期依賴外籍監護工的協助,但是文化的差異、語言溝通的隔閡,老人及失能者的照顧人力問題,未來我們要如何因應?這是考驗國家及承辦單位的智慧,但是身為醫療照護專業的我們,應扮演教育家的角色,建立角色模範,引領照顧服務員從事照顧服務,運用同理、關懷、視病猶親的態度,讓病人及照顧者有尊嚴的度過生命的餘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