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譜醫療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美麗境界

  • By 柳營奇美醫院 林維君|血液腫瘤科 臨床心理師
當醫療科技的浪潮席捲全球,人工智慧(AI)與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正重新塑造醫療與人類之間的對話關係。
台灣的醫療水準,是全球優等生,同時也面臨著醫療分科細緻化、健保資源有限、專業人力流失的挑戰。因此,在全人醫療的迫切需求,以及病人自主權提升的背景之下,我們在追求高效與精準的同時,如何保有人文關懷的核心價值?以及在高度壓力的環境下,醫療人員又要如何培養自我照顧的韌力,確保醫療的永續發展?
│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回歸「人」的核心
醫療的本質,不能只是關注於「病」的醫治,更重要的是「人」的照護。在癌症照顧與安寧療護的臨床經驗中,我相信,但也不盡然相信「人定勝天」,因為無論醫療水準有多先進萬能,真正讓病人與家屬感到安心的,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陪伴。
AI與大數據的應用,使癌症診斷、基因檢測、藥物選擇更具精準性,提升了醫療效率與療效。然而,更精準有效率的治療是否代表病人絕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在我的臨床觀察中,許多病人與家屬渴求的不只是「最好、最先進的治療」,而是「最適合自己的照顧」,包括:心理支持、關係修復與生命意義的探索。AI雖能優化診斷與治療決策,但無法取代臨床心理師、醫師、護理師等等醫療團隊在病人床邊的傾聽、陪伴以及溫暖的鼓勵。
│敘事治療與敘事醫學的應用
在全人醫療的實踐中,「敘事治療」與「敘事醫學」扮演著關鍵角色。敘事治療強調讓病人講述自身的生命故事,擦亮蒙塵,看到積極掙扎求生底下,那些愛、信念與力量,讓病人從被動的「接受治療」,能轉為積極參與自身的生命歷程。而敘事醫學則提醒醫療人員,透過聆聽病人的故事來理解其內在需求,使醫療決定的歷程與預期結果,更能貼近病人所期待的生活品質。
如果能結合AI的風險評估與臨床人員在對話中的敘事引導,能幫助病人更理解自身的選擇,減少決策焦慮,並提升生命品質。同時,在醫療教育中導入敘事醫學,亦能幫助醫療人員更深入地理解病人就醫期待,提升同理心,並改善醫病關係。
│全人醫療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的全民健保雖然讓醫療普及化,卻也帶來資源不足的挑戰。由於給付制度較少涵蓋心理支持、安寧療護等非侵入性照護,導致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力有限,薪酬更是困窘。此外,醫療分科的發展,使得不同專科之間的協作變得困難,病人的需求往往被拆解成單點式的處理,而非整體性的關照。
因此,醫療人員之間的「跨專業合作」(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便顯現出相對性重要。以癌症與安寧療護為例,臨床心理師與血液腫瘤科醫師、社工師、護理師、治療師等,共同參與病人的治療計畫,確保病人不僅獲得最適合的醫療選擇,也能得到心理、社會,以及身體復健的照護。
│醫療人員的自我照顧與韌力建構
在資源受限的狀況下,要完成上述如此艱困的要求,醫護人員承擔著職業倦怠的耗竭(Burnout)風險,尤其是觸及全人照護、傾聽深刻的生命故事時,醫護人員可能還需承擔病人的痛苦與家屬的哀傷,導致情緒耗竭與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奇美醫療體系多年來相當重視員工心理健康的照護,有許多促進身心健康的小型活動、工作坊,在陸續進行,比方:
  1. 敘事書寫與個案討論:透過敘事醫學的方式,醫療人員書寫自己與病人的互動經驗與感動,透過與共同照護的團隊夥伴分享交流,提升自我覺察與全人醫療的實踐。
  2. 員工心理諮商資源:醫院提供員工心理諮商補助、壓力管理及舒壓課程。
  3. 營造尊重與合作的工作環境:致力於提升醫療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建立開放溝通文化,以減少內部衝突,提高團隊凝聚力。
│結語:科技與人文並行,邁向永續醫療
我們正站在醫學與科技大躍進的轉捩點上,在這場變革中,科技提升了醫療效率,但亙古不變的人文關懷,才能使醫療有真正的溫度與靈魂。為了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不僅需要政策與資源的支持,更需要醫療人員成為這一切的穩定後盾,讓「美麗境界」真正實現在每一位病人、每一位醫療人員的生命旅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