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即與這個世界發生關係。我們在每一個呼吸的瞬間,都脫離不了維護健康的生命連帶、維持生活品質的經濟連帶、牽繫彼我交流的情感連帶、洞察個體內在的心理連帶、體驗周遭文化的生活連帶及拓展人際參與的社會連帶等生態互動。柳營奇美醫院雖無法兼容個體全程而廣泛的連帶關係,然而卻能極大化健康功能,構築以醫療為基礎的生命、生活與社會連帶環境,積極落實社區化、全方位的民眾健康。
│醫療本位的生命連帶
隨著全球醫療AI智慧化科技的導入、整合化與專科化的發展、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講究精準、就醫流程著重效率與效能、照護情境營造物理氛圍,而醫療平權與可近性也是病人追求健康的重要指標。近年,醫院團隊除持續致力基礎醫療外,因應趨勢變遷,致力於更多創新精進。
早些年本院即運用達文西機器手臂,提升微創手術精準度與減低風險,無疑為在地民眾提供外科高端術式的選擇。而於2024年,相繼引進1152切面低劑量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取得診斷影像更精準清晰,也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做出絕佳貢獻。另外,臨床病理部將檢驗設備升級智能系統,藉由全球第一套自動化軌道(GLP Systems)整合生化免疫複合機與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有效優化作業流程與避免檢體染污,成功邁向綠色智慧醫療的新里程碑。
醫院對於專科化醫療特別重視,除了已成立多年的心血管中心外,今年尚成立乳房醫學中心與神經脊椎中心,務以整合多專業團隊的勢能提供專科化、個別化的醫療與研究發展。再者,在「順勢生產」的觀念態勢下,去年成功執行國外已風行多年的水中分娩,憑產婦自行決定生產的方式及減少醫療介入,過程中醫護一同感染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與分享舒適溫馨的感動,這開展了本院生產方式另種選擇的新紀元。
科技與人性結合,始終會是健康復原的良方。如同先前媒體所揭露,加護醫學團隊打造「可控式人性化重症照護環境」,藉由空間設計與燈光色溫調整,助於即時監控、減少視覺刺激、幫助病人調節生理時鐘等,扭轉加護病房照護的生冷刻板印象。而此人性化照護氛圍的突破,同時獲得專科護理師學會頒予榮耀金質獎的肯定。
-
大型藝術品利用廢棄醫材及竹子創意手作的牛車
-
依不同節氣種植的蔬果-蘋果絲瓜
│喘息復原的生活連帶
疾病通常會為個體帶來不同層面及程度的衝擊,正規醫療本就是恢復身體健康的不二途徑。然在長短不一的療程中,個體所承負的心理壓力與不確定性,理當該有取得釋放的機會。而院區得天獨厚,擁有蓊鬱的林木、爭妍競豔的季節花簇、刻意經營的植栽棚架等,田園農藝氣息濃厚,貼近在地務農型態,形塑了病人身心喘息休憩時的生活連帶。
恣意走在園區,可以發現座落不少雕塑大師定期更置的大型藝術品,也有同仁利用廢棄醫材及竹子創意手作的牛車、雪橇、機車、薑餅屋等裝置藝術,將園區點綴得故事淋漓。而素來我們以「博物館醫院」自許,院內設置「奇藝角落」多年,無償提供藝術家展覽書畫、攝影作品,且各公共廊道亦懸展多幅奇美博物館複製名畫,讓民眾在排遣候診時能片刻歇腳玩味揣韻。
「空中花園」獨有的二座蔬果棚架總與高聳外牆上的「奇美醫院」斗大字體相輝映。不同節氣種植的蔬果如:攀藤類蘋果絲瓜、番茄、南瓜、百香果,棚圍則有茄子、木瓜與些許芭樂,未及瓜熟蒂落,病友即奔相走告,傳奇式地蜂擁而至。殊不知鄉野的育種培植經驗交流,彷彿成為病友生活重心的一部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園區綠美化的活動,恰是身心症病友生活復健的重要資源。經由植樹活動、手作植栽課程、植物名牌履歷介紹、蔬菜種植與維護等安排,不僅提供了環境教育,亦將園區做為生態療育場所。
除了園區景觀帶給病友生活文化連結的體驗外,安寧療護團隊於病房區設置「照相館」,鼓勵末期病人與家屬用鏡頭記錄愛與溫暖,用影像表達情感與同在,證驗病友「活在當下」的現實價值,也讓親屬爾後的生活記憶回流別具內在意義。
另者,護理團隊也以不同的形式協助病友導出生活情緒困境與潛藏的心像。此時護理師充當意象輸出指導師,依個別化需求時機,偕同病友運用和諧粉彩指尖作畫,描繪出不易表達的內在理路,從而注入正能量,不僅有助心靈療癒也兼具紓壓的功能。
│永續健康的社會連帶
社區型醫院有著無藩籬特色,從系統的角度看,我們始終保持開放的狀態並與外部系統互動,以著社會網絡的連結與彼此能量資源的交流,與病友及社區友善互惠,踏實社會交換與永續健康的雙重意義。
而我們從院內病人診療出發,漸次地推展長照服務、醫療巡迴,進而擴及關懷偏鄉弱勢族群到參與社區公益,在在顯示戮力經營社區全方位的永續健康。
對於社區民眾多元的醫療需求,我們提供了可近性的滿足。偏鄉巡迴醫療在大內區設置內郭、二溪、環湖、頭社、曲溪及石林六個駐點,而七股區十份、大潭亦有牙醫團隊進駐,另外中醫也分別在東山區東山與東原、後壁區菁寮、六甲區七甲連續性服務。
再者,近年我們推動長照服務不遺餘力,除經營許久的下營日照中心、院內失智共照中心外,分別於鹽水、柳營也設立失智據點,透過妥適地照顧安排,讓在地老化及身心障礙服務在社區萌芽。此外,對於友善社區的營造,我們主動串連社區環保義工,參與鄰近太康、篤農、重溪等社區的環境維護、以及積極參與公私部門合辦的淨灘活動,不但維護了民眾整潔安全的活動場域,尚能履踐公民行為。
身心症病人的復健通常以回歸主流為目標,除了前述的醫院環境教育,日間病友亦經營百合商店進行簡易商業經濟行為訓練,且安排六甲落羽松特色社區綠化淨林洗禮,達到療癒與公益參與的雙重效果。
值得稱許的是,護理團隊超越醫療的思維,護理部蕭素秋部長策劃的「幼鷹展翅」公益扶助系列活動,將偏鄉學童帶離侷限學習的窠臼,而能多元體驗不同的生活面向。團隊帶領學童微旅行,搭乘高鐵、台鐵、捷運以認識軌道運輸並參觀環境教育場址;偕同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教官進行數梯次無人機原理教學及操作體驗。這些都是以補充教育資源為基點,充實生活體驗、引領科技學習、激發創意邏輯,最終目的即在於關懷偏鄉教育資源的弱勢。
綜上,不待言喻的,健康醫院承擔的任務角色漸趨多元,醫院固有的醫療功能也正持續蛻變中,我們一樣思索著社區醫院的轉型契機,從發展醫病為主的生命連帶,到注重醫病情境的生活連帶,以至於與社區緊密互動的社會連帶,無一不提醒我們,只有不斷地創造優勢,則民眾的永續健康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