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遙遠的距離-我的實證護理經驗!

緣起
在醫院的工作環境裡,常可以聽見學妹問:「為什麼血紅素小於10就必須輸血?」、「有些病人開完刀要使用CPM,而有些醫師的病人卻不用作?」,病人就住在隔壁床,每當病人一問,我要怎麼回答呢?在門診,病人會問:「吃維骨力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嗎?」之類的問題,不管是傳統或替代的醫療處置,病人都可以從報章雜誌,或是醫學文章中搜尋到任何可以治療他疾病的方法。醫療的環境變得更加的複雜,病人及家屬容易從網路資訊獲得相關的照護知識,師徒制的學習模式,已無法全然應付臨床的處境,而當病人問到的治療方式可能是醫院沒有或甚至聽都沒聽過的治療,這時要如何回答病人的問題?
最遙遠的距離…
2009年起,總院護理部開始推展實證護理,此時,有同仁問「這個問題的實證在那裡?」、「這個問題可以做實證嗎?」。不管在臨床的情境或是行政流程的作業面上,實證照護、實證護理似乎變成大家的口頭禪或是溝通的語言之一,雖然對我而言,實證護理不是陌生的名詞,但是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中,執行實證護理卻是最遙遠的距離。在主管的鼓勵下,2009年底,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報名參加實證護理工作坊,從那一刻,開始進入實證的領域,學習實證的概念及步驟,也跟著輔導員進行臨床實證研究,從EBN到EBP,一步一步領略實證帶來的樂趣及知識轉譯上的成長,在工作上,我似乎也開始「這個問題的PICO是?」、「來實證一下吧?」,最遙遠的距離,彷彿真真實實落實在生活裡。
競賽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經驗
2012年開始,與團隊同仁一同參加台灣護理學會舉辦的實證護理競賽,更是另一種學習的形式,與全國20個實證團隊共同參加評比,以「運用創新性主動運動改善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術後屈膝角度之成效」得到銅獎的榮耀,這樣的比經驗,讓自己從原本忙碌的臨床工作更加忙碌,但是專家說:「競賽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經驗」,參加實證護理比賽的經驗,不僅讓自我實證概念更是紮實,在觀摩其他團隊比賽過程中,重新沉澱、反思然後再出發;同時在團隊的合作過程,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團隊可培養更寬闊的胸襟,也是學習實證的另一附加效益。只有一次經驗是不夠的,團隊同仁經由腦力激盪及實際執行EBP的過程後,2013年11月30日,再以以實證模式探討運用腹部按摩於長照機構便秘住民之成效榮獲「第一屆提升照護品質實證競賽」主題組金獎。
經過完整實證護理推展過程的洗禮及二次全國性實證競賽的經驗,讓我體認實證護理要真正落實到臨床應用是需要時間的,若臨床上每位護理人員都有實證概念,就能改善舊思維的模式或錯誤觀念運用於臨床病人,進而減少醫療資源浪費,護理的價值來自一顆真心為病人好的心,護理所執行的研究,也應該朝這個方面邁進,讓病人真切的感受,我們運用實證的的步驟,以PICO的模式分析問題,並搜尋出證據等級高的文獻,並加入病人的期待,整理出可行得結果推展對臨床應用,對病人有最實際的幫助;看著病人,因為實證的結果,而改善症狀,這也提醒自己,知識份子除了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外,還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能力,為這個世界帶來些正面意義的社會責任。
展望..
去年底,因緣際會,我來到了佳里奇美醫院,令我驚豔的是我們院區裡,也有一群實證愛好者,經由初步了解後,我發現這一群實證夥伴們,有基礎的實證概念及打死不退的可貴精神,唯實際的運用顯得較為薄弱,尤其是在臨床實務的改變上,還在啟蒙階段,因此除了期許自己能夠繼續增加能力,讓實證照護在臨床上的推行能夠更為有效益,同時培養出更多有志之,帶著實證的精神,一起繼續往前走,讓每位病人,都能夠得到實證護理三大要素中 3E -研究證據(Evidence)、臨床專業(Clinical Expertise)、病人價值觀及期望(Patient Value and Expectation)合一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