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地方從「心」學習

台南分院│PSY 林懿弘護理師

 

  2012年10月,剛退伍的我加入了奇美這個大家庭,落腳在5A病房,在學姊和同事的帶領及幫助中學習成長,從一個當完兵連「肌肉注射」都沒把握執行的小天兵,漸漸成長為5A病房的一份子,雖然當時5A病房的護理師只有我一個男丁,但日子真的過得溫暖且不孤單。

  然而當初從唸書、實習到進入臨床,自己心中總有對精神科的一抹小小嚮往,2014年10月,醫院放出了這個機會,順著自己內心的聲音,調到了奇美台南分院的精神科病房,重新也從「心」開始調適自己。

  人難免有情緒,但因能控制及思考自己的情緒,才更突顯出人性的價值。我們多少都有憤怒或失落的時候,有時剛睡醒也會糊里糊塗說些夢話,當無法分辨現實與幻想時,或情緒無法控制時,「心」就是病了,抓不住思緒抓不住情感的拿捏,那痛苦應是任何一個旁人都無從經歷的。以往在內外科,骨折的病人扶著患處大喊著很痛,或是發燒的病人眼眶泛淚的請求我們給予協助,因這些痛楚我們也有所經歷,所以也容易設身處地同理體諒。但精神病人卻不同,無論是幻聽或妄想,那痛苦帶些孤獨與無助,家人無法理解,朋友無法體會,只能求助醫療,然而醫護人員也只是凡人,但在病人面前卻不能自亂陣腳,要當他們最堅強的靠山,這對我這初來乍到的小菜鳥來說,只能傾聽並試著想像同理病人的感受,有時候還真的有點心虛或不知所措,也必須更努力在學長姐的經驗和學理中思考成長。

  對於部分精神病人來說,醫院有時像是他們的避風港,少了拳腳相向的家屬、給予壓力的上司、社會現實的煩惱,加上規律的三餐和作息,還有視病猶親的護理師噓寒問暖,隨著住院調藥症狀改善,再來就是煩惱出院如何讓病人不再因不按時吃藥或生活壓力而反覆入院。治療有時不單是藥物,環境因子才是真正難以克服的難題。精神科的團隊性也顯得更為重要,住院時不是只是醫師一人獨自奮鬥,從社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每個人都是治療環節的一份子,環環相扣,才能給予病人真正需要的幫助。

  來到精神科的日子轉眼也過了三個多月,遇到了各式各樣疾患的病人,有酒癮有藥癮,有憂鬱有躁鬱,有精神分裂或人格疾患的,每一個都不同於以往在內外科病房所遇見的,但醫療的目的都是一樣,都是希望病人能健康出院回歸社會。期許自己能在醫療專業道路上持之以恆,莫忘初衷,竭誠協助醫師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