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香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偏廢」;而今人道:「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儘管開卷有益,書卻無法將當下的情境鉅細靡遺呈現,遠不及超越時空親身體會來得實際。現今香港的佔中活動如火如荼,電視頻道上歷歷在目的轉播,從上環、中環、金鐘、旺角、銅鑼灣到尖沙咀,是的,那正是我7月到過的香港。藉著國際榮譽護理學會每年一次的護理研究會議,有幸參與7/24至7/28在香港舉辦的學術發表,從得知文章受刊登開始,便著手籌備著如何在與會之餘也能充分享受那號稱購物及美食天堂的香港。
嘴裡哼著「快樂的出航」,由飛機上眺望香港繁華的市容,層層疊疊高聳挺拔的高樓大廈映入眼簾,海上船隻也繁忙的往返運送著鋼筋水泥,偶爾才能從夾縫中依稀見到那苟延殘喘的綠地及山峻,而人們卻渺小到幾乎微不足道,我心裡想,這就是工業革命下必須付出的代價吧!下飛機後,香港和台北感覺很像,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與匆促的步伐合奏出一曲不協調的交響樂,我試圖從緊張的旋律中尋找漫活的步調,卻也被路上倒數的行人號誌「嘟嘟嘟」的追著走了,這就是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
稱香港為多元文化的社會實不為過,參與護理研究會議的人來自世界各地,有美國、日本、菲律賓等,我站在寧靜的角落拉長耳朵聽,儘管語言不同,卻同樣為著護理的進步而努力,心中悸動莫名,姑且不論與會內容,海島形的氣候加上熙來攘往的人群,使香港的空氣顯得潮濕且悶熱,讓人心曠神怡的太平山夜景此時便更顯記憶猶新。這個時候絕對要配上慢動作與柔焦的畫面處理,肯定能勾勒出少女情竇初開的心境。拜臨立的高樓大廈及日新月異的科技所賜,一到夜晚,黯淡的建築物在七彩燈光的渲染下顯得絢爛炫目,就像文藝復興時期波希的畫風,畫筆輕輕一撇,世界就變的色彩鮮明,但當夜晚過去,我卻希望盡收眼底的是現在腳踩的綠意盎然的太平山。
比起白天追趕的購物行程,我更喜歡香港的夜晚,寧靜的腳步聲和與汲汲營營的跑步聲是天壤之別的對比,這天我們搭乘「張保仔號」遊維多利亞港,張保仔是18世紀的香港海盜,而張保仔號顧名思義為一艘海盜船,據說也是香港最後一艘依照古法手工打造的帆船,我選擇了甲板的位置,吹著徐徐的涼風欣賞燈光秀,好似各式各樣的燈光色彩在香港臉上打上一層嬌而不魅的濃妝,可惜的是,在絢麗的面具下,我怎樣卻尋不著港上倒影的鉤月。
這天,遠離燁然炫目、燈火熠熠的高樓,我們搭乘長達5.7公里的昂坪覽車到山頂的昂坪市集,山上空氣格外清新,沒有現代化科技的包裝,而是樓閣式復古的建築設計取而代之,有如來到與世隔絕的室外桃源一般,打破對香港喧囂繁華的故有印象。由昂坪市集翻越半個山便可到達大澳漁村,大澳位於珠江河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至今仍保有古意盎然、思古幽情的風貌,棚屋是當地建造的一大特色,棚屋係由水底築起木柱支撐房屋並突出於水面懸空,在寬窄彎曲的渠道連結成棚屋群,甚為壯觀。也讓人難以想像同一座島上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
此次的香港之旅,避開名列全球主題公園排行的迪士尼及海洋公園,也沒有大享美食及購物揮霍,反之,我們搭乘山頂纜車眺望太平山夜景、夜遊維多利亞港、漫步新光大道、搭乘纜車登昂平市集享受大自然風光、乘坐快艇出海暢遊水上棚屋、尋找粉紅色海豚,原本以為車水馬龍的交通及人滿為患的市區會讓人失去旅行的意義,其實不然,在喧囂的城市下,我們也可以把香港玩得很愜意,這就是我想說的─不一樣的香港。
由太平山上眺望的夜景
維多利亞港燈光秀
水上棚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