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膀胱化學藥物灌藥的化療外濺?
前言
膀胱內化學藥物灌注主要用於表淺性(未侵犯至肌肉層)的膀胱癌。表淺性膀胱癌有三、四成為多發性,單獨由膀胱鏡切除腫瘤是不夠的,其再發率高達75%~80%。甚至有10%~15%會進展成侵犯型。因此表淺性膀胱癌的標準治療應包括:膀胱鏡切除腫以及術後合併膀胱內藥物灌注。膀胱內藥物灌注的目的為:消滅存在的膀胱腫瘤、預防膀胱腫瘤再發,以及預防膀胱腫瘤進展成侵犯型。Doxorubicin、Epirubicin以及Mitomycin是常用的灌注化學藥物。文獻上提議在剛做完膀胱鏡腫瘤切除不久,即開始灌注化學藥物效果最佳(江,2014;林、林,2011;郭,2012)。
案例描述
個案診斷為膀胱腫瘤,入院行膀胱腫瘤刮除術(TUR-BT),術後當日執行膀胱化學藥物灌藥Epirubicin 50mg稀釋總量40ml,灌注完後沖洗N/S 10ml,灌藥後51分鐘家屬至護理站表示病人膀胱灌藥之化學藥物外濺,主護前往探視時,家屬訴病人尿管接頭橡皮塞處有化學藥物滲出,檢視尿管無鬆脫,尿道口無滲尿,病人衣服有少許藥物滲濕,腰部(長2.5×寬1公分)及上臀部(長4×寬1公分)各一處發紅,予外療藥物外濺處理及患部清水沖洗,連絡值班醫師診視後,表示後續追蹤發紅部位變化,隔日續追蹤病人2處發紅皆已消退且無皮膚傷害。
化療外濺定義
人員執行化療藥物之注射、輸送等過程中,點滴瓶(軟袋)打破、靜脈管路滑脫、輸送過程掉落,以致化學藥物潑灑到人員或環境,其導因有:
1. 醫囑開立藥物配置不當
2. 護理照護疏失、固定不當、未執行相關衛教
3. 病人或家屬認知不足、牽扯管路
4. 設備衛材不良。
問題導因
設備衛材不良/導尿管接頭橡皮塞處無法承受過粗針頭重複穿刺影響密閉性。
預防外濺的執行技術修正
1. 執行化學藥物灌藥術時需依照化學治療膀胱灌藥法臨床技能實作與評量(Dops)執行,且
需由當班Leader陪同。
2. 執行化學藥物灌藥術前確實停止膀胱生理食鹽水沖洗1小時以排空膀胱,先在接近橡皮
塞處綁住尿袋引流管再執行膀胱化學藥物灌藥。(圖一)
3. 執行膀胱灌藥推注藥物時,為避免壓力過大導致化學藥物噴濺,可使用18號針頭在橡
皮塞處推注化學藥物,但切勿使用大於18號以上的針頭,以防範針頭過粗穿刺橡皮塞影
響橡皮塞密閉性。(圖二)
4. 化學藥物推注完畢後,使用24號針頭以N/S 10ml將化學藥物全部推注入膀胱確
保給藥劑量完整,結束後將尿管處綁住。(圖三)
5. 化學藥物灌藥後5-10分鐘需前往探視病人變化(如:有無脹尿、膀胱灼熱感不適),並檢
視橡皮塞處及管路外觀是否有化療藥物滲出情況。
6. 化療藥物停留期間病人若有膀胱疼痛或灼熱劇烈之主訴,可依醫囑指示提早鬆開將藥物
引流出來,避免膀胱壓力過大導致自尿道口滲出所導致化療藥物外濺。
7. 依醫囑給藥時間約莫2小時後鬆開尿管及尿袋引流管讓藥物引流排空膀胱。
8. 化療藥物引流完畢後更換一個新品尿袋,因協助灌藥時尿袋管路處之橡皮塞完整度可能
已遭針頭穿刺或化學藥物腐蝕破壞,以防範藥物由已遭破害的橡皮塞外滲造成病人傷
害。

圖一:引流管綁起處須靠近橡皮塞處

圖二:推注膀胱化學藥物橡皮塞

圖三:灌注後將尿管綁防逆流
結論
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可有效輔助膀胱癌術後的復發預防,其主要是利用膀胱刮除術後早期利用化學藥物針對肉眼無法觀察之細小癌症細胞進行治療達到抑制生長之功效的原理,在臨床上會依據病人膀胱癌分期及醫師經驗大多在術後24小時執行膀胱化學藥物灌注。
雖然膀胱化學藥物灌注法提供了膀胱癌病人治療機會,但臨床上偶見因病人特性(膀胱容積過小、膀胱神經敏感)而導致化學藥物自尿道口或衛材處滲出所導致的化療外濺事件,所以需臨床護理師依照標準技術及臨床細心的觀察來杜絕,當發現衛材/醫材異常事件時,依衛材適用性進行更換與通報,並與相關單位進行討論及改善。
參考資料
江迎星(2014)‧陪伴一位膀胱癌末期患者的臨終照護經驗‧彰化雜誌,20(3),9-17 。
林珮瑜、林嘉祥(2011)‧膀胱癌之微創手術-回顧與未來展望‧台灣癌症醫學會雜誌,
27(2),45-52 。
郭熙文(2012)‧藥物治療應權衡利益與風險:由愛妥糖之膀胱癌事件淺談面對藥物警訊
的處理‧台灣醫界,55(4),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