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日本九州口腔研習會心得

奇美醫院│6A 謝佳君護理師

  第一次參與國際研習會,發表經歷兩年在腦中風中心病房執行困難的口腔照護專案,內心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從得知錄取的那一刻,學習準備發表的前置作業,包括請視聽中心人員幫忙製作海報設計,從一開始的準備過程到啟程,對我來講都是全新的體驗,從中了解與不同科別病房服務的同事共同團結合作、溝通,成就一趟開心的海報發表旅程。
  參與研習會的兩天,發現日本人對口腔問題相當的重視,參訪了各家廠商展示的口腔醫療用品:有消除口腔異味的除臭液、改善不同程度口腔受損黏膜的藥膏、清潔舌苔與牙齒的三面牙刷、預防口臭專用濕紙巾及洗口液、改善老年、免疫力差病人的黏膜的人工唾液,還有講究使用不同紋路的海棉清潔棒,並兼顧抽吸髒汙廢水避免病患吸入或嗆咳,看到這些產品不得不想,我們還在使用手工製做人工唾液(生理食鹽水加Jelly)及自製口腔清潔用品抽吸廢水,如果我們醫院可以引進,不僅護理人員可以減少製作時間,把時間用在照護病人,病人家屬也因用品取得方便,執行口腔清潔簡單安全,增加執行次數,讓疏於口腔清潔照護而造成口腔問題降至最低,畢竟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次同行參與海外發表有四人,每人站在自己的海報旁邊時,只要有人一走近觀賞我們的海報,大家發揮TRM的精神,介紹我們如何在臺灣執行口腔照護,但因英文能力還好,只能憑藉著腦中殘存、惡補過的英文句子、手機翻譯軟體跟比手劃腳,向多數的日本人說明,而其中不乏為齒科昭和大學的教授跟主任,讓我們更加覺得責任重大。
  同時參與了當地著名齒科各大學教授或講師的口頭發表,發現其實在日本的口腔照護,從病人一入院即介入,不論因疾病轉科別或轉ICU都有一組專責人員能持續照顧此病人,包括口水分泌多寡、口腔異味及吞嚥困難的問題,針對病人規劃有系統及持續性口腔照護計畫。在病人出院返家照護時,也有完整的照護團隊到家裡訪視追蹤,定期開會討論,並將病人的主要照顧者納入照護團隊中,直到口腔問題獲得解決為止才結案,這使我內心起了不小的漣漪。同樣的問題,在臺灣,雖已開始注意口腔問題及吞嚥困難的病人,並開始致力於出院後照護,但與日本相比仍需有很大努力空間,因大家仍著重於疾病的進展、關心病況的改善與否,家屬或病人的不配合、缺乏專責照護團隊,造成專案小組在中風中心病房推行口腔照護困難重重,導致口腔問題無法獲得有效解決。未來期望醫院也能設立口腔照護團隊,重視病人的口腔問題,使病人能早日改善口腔問題重拾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這一趟國際發表之旅,讓我學習體認到與國內發表的相異之處,除了語言文化的差異,針對相同議題的重視程度跟醫療品質也值得我們省思,另外對於自己,能夠勇敢用英文與日本人溝通,也是一項新的嘗試,希望將來自己能夠再努力有機會到國際上發表,與外國人分享相同議題,提升溝通能力、拓展國際視野,也將此行經驗分享給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