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6~20111218)
奇美醫療服務社社員 李穎俐
不久前好友送我一本書,是已故作家林克孝的遺作─「找路 月光‧沙韻‧Klesan」,這是我一直很有興趣,卻遲遲沒有拜讀的一本書,坐上回台南的高鐵上,我迫不急待拿出這本書,還來不及翻閱,就被封面上的這段話震撼著:
「這是無心插柳的尋找,一個發現與下一個新發現綿密地構成一個陷阱,把我吸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一開始,就停不住了……」
這句話突然觸動了我心底的什麼,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似乎暗示著有些即將發生…
記得年初前往北印度巡迴醫療時,有個夥伴問我說:「如果有機會,你會不會想要留下來?」。還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我留在台灣,應該比較有用。」。說真的,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必須再度踏上這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國度─印度 (發現上次的心得報告最後還寫著:或許直到我白了頭都沒有機會再回到大吉嶺…) 。然而,在許多人兩肋插刀的協助下,讓我得以排除一切的障礙,安心地接下此任務。一切似乎太順利了,順利到讓我找不出拒絕的理由,突然覺得─或許這就是我該做的…
2005年起,一群曾參與國合會行動醫療團的成員,首次深入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藏民屯墾區。有鑑於以往國際醫療援助缺乏資訊、資源交流的整合平台,讓許多國際醫療援助事倍功半。2011年五月,前衛生署長李明亮號召籌組「台灣健康服務協會」正式成立,突破台灣海外醫療團常見的義診形式,改以「培訓當地醫護人員健康照護能力」為目標,在喜馬拉雅山區、青海等地,展開國際醫療人道援助。本院醫療服務社也在第一時間加入成為團體會員。
此次前往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藏民屯墾區已經是第七年了,這也是本院參與的第四次醫療服務。2010年社團開始討論由本院長期支援西藏難民自助中心的可能性,並於年初由我和婉菁副總幹事前往進行評估,經過多次的討論後,我們提出將我們在花東、蘭嶼進行居家關懷服務模式,移植至西藏難民自助中心的計畫。這個概念的提出,獲得院長、社團夥伴、協會理監事與西藏難民自助中心的支持,也讓長達七年的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藏民屯墾區醫療援助計畫,有了些不一樣的刺激。
8月份在協會的理監事會議上,得知協會12月將再次派遣行醫團前往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藏民屯墾區,奇醫社的北印度居家關懷服務計畫也要正式展開了。由於我們此行的任務在於推展居家關懷模式,而非以巡迴醫療為主要任務,最佳的人選當然就是新任副社長兼資深居家護理師秋綿督導囉!此外,還需要一位識途老馬,那就是我啦!確定成行後,我們立刻討論如何在短短三天內,完成第一次的任務。最後達成初步的共識:1.介紹台灣居家服務現況;2.實地了解當地居家照護需求;3.實地帶領居家訪視;4.情境式居家照護技巧教學。其實說穿了,就是先讓中心的夥伴了解台灣的居家照護現況,其他的…就到時候見招拆招啦!
忙碌的工作果真會讓人忘記害怕,行前我很豪爽地婉拒協會秘書慧雯的好意,決定嘗試去坐今年三月才完工的機場捷運,自己到上次住的Likir House民宿去。但在高鐵看到秋綿的那一刻,我有些後悔了!因為裝了四箱牙刷後,行李暴增到讓我們行動遲緩,無法輕快地在人多到不行的德里捷運上移動。幸好我們倆都還算吃苦耐勞型的,把吃苦當吃補,把過程當體驗,就當是幫未來不用扛牙刷、行李較少的夥伴探勘吧!
![]() |
| 扛著這一車行李坐捷運,夠猛吧! |
![]() |
| 趕緊惡補一下路線… |
從德里機場到德里市中心的機場捷運很新很乾淨,搭乘的人不多,從機場出來到上車,動線算順暢,有推車可用,也有電梯可搭乘,費用是每人80Rs/趟,必須另行購票,不能使用捷運儲值卡。上次買的捷運儲值卡必須到德里後,轉乘市區的捷運才能使用。從機場到德里花不到20分鐘,比起坐計程車快多了,重點是不用怕塞車。但進入市區捷運後,人爆多!進入捷運每一站都須安檢,對於行李較多的人來說,就十分累人了。對於女性夥伴,有個重要訊息要記得:務必找到女性專用車廂候車,會讓您在搭乘捷運過程中,免除擠沙丁魚的痛苦。
![]() |
| 女性專用車廂 |
![]() |
| 隔壁車廂擠到爆也不能跨過來,讚! |
出了民宿附近的捷運站,突然認不出民宿的方向,只記得走一下下路就會到,循著記憶中的路線看了一下,發現果然記憶不太可靠…。為了不要扛著行李流落街頭,決定直接叫人力車把我們載到民宿去。印度的人力車是最方便、但最沒有行情的交通工具之一,人力車司機常無法用英文溝通,看著你給的住址直點頭,但上了車之後,還要四處問路,有時找不著路,載著你繞了一大圈,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還會因為繞路要求加價。因此搭人力車的注意事項為:守則一、最好有伴一起坐,除非你武功高強;守則二、上車前一定要先說好價錢(最好先了解一下大概的距離,是不是人力車到得了?通常一趟頂多每人收個20 Rs。);守則三、下車時一定要堅持你的價錢。不過通常繞路的司機還是會跟你”盧”半天,怕麻煩的我通常還是會看狀況加點小費,然後頭也不回地落跑。
Likir House是藏民經營的民宿,歷年來北印度巡迴醫療團都會在此落腳,環境乾淨、舒適、安全,服務人員也很親切。行李不多的話,搭捷運舒適又方便,行李多的話,建議在機場叫Pre-paid計程車,會比請民宿派車划算,先到Pre-paid櫃台估價付費,大概只要300 ~ 350Rs,再依櫃台告知的站牌號碼,到機場門外的站牌候車。從民宿到機場,則可請民宿叫車,因司機回程是空車,收費會較高一些,小車的話大約是450~500Rs,大車或夜間會加價,坐計程車的風險是有時會坐到早就該報廢的車。此趟的感想是:如果出團人數不多,行李較簡單的話,建議試著找尋機場捷運途中,靠近捷運站且安全舒適的住宿地點,搭機場捷運進出比較又方便省錢,也能節省許多時間。
![]() |
| 出海關就會看到Pre-paid Taxi櫃台 |
![]() |
| 右上角的21是候車站牌號碼 |
此次回程時為了付住宿費,民宿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附近有個夜市(坐人力車的話,可指定到:KFC),有一家店可以用比機場更好的匯率兌換盧比。聽到夜市當然得去見識見識,這個夜市不小,有得吃又有得逛,但品質不敢保證。如果買路邊攤的東西,為了不讓你事後搥心肝,千萬要記得殺價。為了不影響在大吉嶺的工作,我們一直忍到快要回程,才敢大膽地挑戰很多當地人吃的路邊攤。不知道是適應當地的細菌了,還是真的衛生還可以,到了隔天我們倆的腸胃還算安好。
印度國內線超重一公斤罰150Rs,上飛機的手提行李也有大小限制,德里飛往Bagdogra的飛機查得不太嚴,但回程飛德里的班機會比較嚴格些,安檢時男女分流,但搭機的人超多,安檢時很容易拖延,回程時最好早點到機場。不過國內飛機也很容易誤點,此次回程我們就就機場誤點了近一個多小時。機上午餐要付費,應該也不會太好吃,建議來回皆可準備好午餐,在機場邊吃邊等。去程記得選擇左側靠窗的位置,因為德里飛往大吉嶺是由西向東,左側是北方,天氣好沿途可欣賞到喜馬拉雅山群峰,回程當然就要坐在右側靠窗的位置才看得到囉!
12/7下午一點多到達Bagdogra機場,中心派了輛救護車來接我們上山,走在Salugara路上,混亂的交通,隨處可見的垃圾和牛羊,一下子記憶都回來了。接著經過一片茶園,然後就是連續3小時通往大吉嶺的山路了。這次上山只有我們兩個人,不用和一票人擠在小車子裡,坐的車又是五星級的,大白天上山視線好,沿路路況也不錯,不像上次錫金那段驚險刺激的山路,真是幸福到了極點。
![]() |
| 坐救護車上大吉嶺 |
![]() |
| 大吉嶺就在眼前 |
到了大吉嶺的Dekiling Hotel,Lhakchung前來與我們會面,我們才知道醫療團會比我們晚一天到,空出一天的時間,正好讓我們先行進行居家照護的準備。由於事前協會已經告知中心,我們倆此行要在中心推展居家照護,因此Lhakchung也全力配合我們的計畫。12/8一早,我帶著秋綿到中心辦公室與Lhakchung見面,由秋綿向Lhakchung介紹台灣居家服務現況,讓他先有初步的概念。同時Lhakchung也請Chimay La介紹中心的歷史與現況讓我們了解。
年初來時,沒有太多時間了解中心的環境,只是跟著大夥兒下山、義診、用餐,然後在用餐後的空檔參觀了一下工廠,接著又跟著上山回飯店。這次空出了一天的時間,我們決定下到中心去實地探勘,好好了解一下中心環境及需求狀況。由於體會到年紀大了,記憶是不可靠的,我決定還是請Chimay La找人帶我們走一段,指引一下方向,免得我們傻傻地走著,不知道走到哪座山去了。但即便是有人指引方向,自己走下山時,我們還是走過頭了,幸好沿途都有路人可以問路,雖然繞了一下路,也算另類的漫遊吧!
![]() |
| 順路張羅一下午餐 |
![]() |
| 欣賞一下美麗的干城章嘉山 |
見到熟悉的風馬旗與綠色屋頂,寫著白色的大字─Tibetan Refugee Self Help Center,感覺十分親切。到達中心後,Chimay La已經事先幫我們聯絡好另一位經理─Tseten前來幫我們介紹,Tseten先跟我們介紹了中心的環境,帶我們參觀育嬰室、毛毯工廠、毛線房、羊毛衣物製作工房、手繪明信片、手工木雕桌子製作等,雖然這不是我頭一次參觀工廠,但看到熟悉的老人家,坐在那用著機械化的動作工作著,心中十分感慨,這些視茫茫、髮蒼蒼、手指工作到變形的老人家們,默默地擔負著中心居民大部份的生計,而在一旁玩耍的孩子們,又有幾個長大後懂得飲水思源的呢!走出工廠,我們告訴Tseten我們此行的目的,並請他帶我們拜訪幾位可能需要居家服務的個案。
![]() |
| Tibetan Refugee Self Help Center |
![]() |
| 曬滿羊毛的屋頂 |
![]() |
| 製作羊毛線的老人家 |
![]() |
| 縫製羊毛衣的老人家 |
![]() |
| 手繪明信片 |
![]() |
| 慈母手中線 |
Tseten告訴我們目前獨居的老人家都會安排在樓下的房間,在行動及照顧上會比較方便,我們見到的幾位老人家,在行動上都還能自主,只是大多有退化性膝關節炎,以及腰痠背痛的毛病。Tseten說,有些老人家有慢性疾病,平時有需要的話,Dicky La會幫他們送藥過來。有些老人家行動不方便,大部分時間是臥床的狀態,有兒女照顧的人比較沒問題,如果兒女無法自行照顧,通常會拿錢請人幫忙,每一、兩個鐘頭過去探視一下,並協助處理生理需求。如果沒有兒女照顧的,通常中心會出錢請人幫忙照顧。但大部分的照顧內容,也僅止於滿足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而已。
走入老人家的住處,從走道到房裡通常是陰暗的,走道堆滿雜物,行走時必須開著手電筒,才不致於撞到不知名的物品。大吉嶺地區斷電是家常便飯,為了節省能源,通常夜間才會供電,白天僅能靠窗外的日光來照明,但冬天天黑得很快,天一黑就不適合在外逗留了。所幸中心的建築設計還不錯,至少房裡都會有窗子,白天還見得到光,能應付日常生活。但如果要閱讀,光線是十分不足的,因此這裡的學齡兒童,大多有視力的問題。然而,天氣好時戶外光線又強到不行,對於長期須在戶外工作的人來說,白內障是很普遍的問題。太陽眼鏡在這裡是很少見的,價錢應該也不便宜吧!接受度很難預測,或許有機會可以募集一些太陽眼鏡來去試試看。但手電筒對日常生活應該是很有幫助的,下次可以募集一些手搖式手電筒,應該會派上用場。
我們參觀了幾位獨居老人家的住處,發現裡頭通常只有一張簡單的床,有些老人家三餐能自理的,房裡會有瓦斯爐、廚具等。而臥床的老人家,大部分的時間則是坐在床上唸佛,我們心想,這些老人家們鐵定精神層次都很高。在中心的老人家,生活環境不算好,但也還能得到基本生理照護。診所對這些老人家所有的照護都是免費的,因此不可能藉此增加診所的收入,我們勢必要向外拓源。
然而,從與幾位經理的談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心對外是很封閉的,除非病人主動前來診所看診,否則中心對其周邊的印度或尼泊爾人是一無所知的,無法掌握潛在的個案需求,這將是我們要面臨的重大考驗。此外,退化性關節炎是高山居民常見的疾病,但也是我們很難有具體作為的疾病,什麼樣的治療是我們可以介入,且病人願意接受並付費的呢?我們該如何運用行動醫療團來找出值得追蹤的個案呢?在回程的路上,我們邊走、邊喘、邊討論著這些問題,希望能找出一些我們能嘗試的做法,在未來幾天的巡迴醫療中嘗試看看。
![]() |
| 獨居老人家大多住在這一區 |
![]() |
| 信仰堅定的老人家 |
![]() |
| 只容旋身的房內只有兩張床 |
![]() |
| 簡單的廚具 |
12/8晚上,巡迴醫療團到了,看到大、小Dicky,就像見到多年不見的好友般,忍不住興奮地給她們熱情的擁抱。大夥用餐過後,齊聚開討論會,我們也趁機向大家說明我們的評估與計畫。由於秋綿督導事前去上了芳療按摩的課程,加上復健科推廣的毛巾操,以及向復健護理師葉玲學習的一些復健護理技巧。我們建議在未來幾天的巡迴醫療中,增設復健護理指導,醫師們可將需要進行復健護理指導的個案轉介過來進行相關指導,看看反應如何。此外,由於Mirik Monastery臨時取消12/10的行程,讓我們多出一天的時間,我們建議醫師們可將一些個案約回診所,一方面可以提高診所的能見度,另方面也讓診所拓展對外的個案資源。甚至未來也可以增設在診所的義診,吸引診所附近的病人前來,透過醫師的說明,讓一些慢性疾病的病人認識我們即將推展的居家照護,一方面建立病人資料,另方面也試探病人的接受度,也能達到宣傳效果。
12/9在Happy Valley Tea Estate, Darjeeling Government College,我們首次嘗試這樣的做法,醫師們十分配合,轉介了許多個案,讓我們嘗試進行復健護理指導。多數病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我們一方面指導病患如何進行熱敷、膝蓋的保暖,以及大腿肌力的訓練,另方面也教導家屬如何透過按摩的方式,協助患者進行肌肉放鬆。有些病患有肩部活動受限或全身痠痛等問題,我們一方面指導病人採行各種正確姿勢,避免症狀的惡化,另方面透過毛巾操運動教學,教導病人如何進行肌肉伸展運動。首日的嘗試顯然引起許多病人及家屬的興趣,連當地的媒體也很有興趣地在一旁拍攝採訪,醫師們也認為這樣衛教對某些病人是有幫助的。
![]() |
| 醫師先進行評估與說明 |
![]() |
| 護師進行復健護理指導 |
![]() |
| 大熱門─牙科 |
![]() |
| 本團團長─Joker和資深翻譯─Karma |
這一天我支援掛號處測量生命徵象,發現前幾個病人血壓超高,重複測量之後數據仍異常偏高,一開始因為一下子湧入太多病人,也無法細究問題何在,外科玉佳醫師看到血壓數據,忍不住前來確認。為了確認血壓計是否正常運作,改用聽診及觸診方式進行確認,發現血壓太高的病人,血壓計會高估收縮壓將近20mmHg,但血壓在正常值的病人,血壓計看起來也蠻準的。這下可好玩了,整天我們就與這兩台血壓計,以及三不五時被冷到測不出溫度的溫度計奮戰,這好像成了北印度巡迴醫療團的常態了。
![]() |
| 掛號檢傷準備中 |
![]() |
| 和血壓計奮戰 |
12/10和幾位約了病患回診的醫師,到中心的診所等待病人,我們也趁機檢視一下診所的設備,診所的設備看來和年初沒有太大差異,除了牙科器具因為每周一到五上午有牙醫師駐診,使用率較高,其餘的設備及衛材,看起來是很久沒動了。樓上還堆著可能是年初留下來的衛材及藥物,沒有適當的安置,或許佳珣留下來的期間,能好好協助規劃一下。大家各自忙著自己預定的工作,秋綿也趁機教導中心的夥伴及佳珣,透過按摩放鬆肌肉的技巧。看著佳珣、大、小Dicky與Bamo認真學習的神情,真是令人感動啊!
![]() |
| 學習膝關節按摩 |
![]() |
| 學習毛巾操 |
下午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們跟著執行長和團長,由台灣來的Jisma師父陪同參觀Dali Monastery,主要是因為聽說Dali Monastery裡有個由台灣醫師協助建立的診所,設備一應俱全,有兩位醫師駐診,大家決定過去探勘一下,順便也參觀一下Jisma師父修行的Dali Monastery。Dali Monastery的診所有一位牙醫師及內科醫師駐診,可以進行各項血液檢驗、X光攝影等,也有紅外線照光的設備,藥局裡的常用藥物也不少。工作人員不多,但主要的管理者是Monastery的人,長期管理診所的大小事務,將這個診所管理的相當好,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Dali Monastery也附設收費的護理之家,目前收住幾位老人家,由寺裡安排人員照料日常生活。由於建築物的地勢較高,整體住宿環境及空氣都相當好,大家一致認為挺適合養老的。中心診所的條件也不差,卻無法像Dali Monastery的診所般經營的那麼好,實在是很可惜。在這裡,一家診所有無醫師的進駐,似乎真的影響很大,有機會真的應該安排中心的夥伴前來參訪學習一下。
![]() |
| Dali Monastery |
![]() |
| 一應俱全的藥局 |
![]() |
| 小而美的檢驗室 |
![]() |
| 明亮整潔的治療室 |
12/11我們前往西藏難民自助中心駐診,中心是每年必到的駐點,場地的安排比較沒有問題。今天外科也安排了一張床,正好可與復健護理指導共用,於是我開始就地取材,找尋適合用來教導DIY肌肉放鬆的道具。由於大吉嶺不像蘭嶼,既不靠海也不見溪流,很難找到圓滾滾的鵝卵石,好不容易找到一顆稍微平滑的石頭,趕快來實驗一下。好奇的Jenny成了我的實驗對象,我用鵝卵石取代網球,把復健師教的利用網球進行背部按摩,在Jenny身上實驗了一下。Jenny直說讚,還主動幫我找到各種大小不同的圓石,成了今天的秘密武器。
秋綿的復健護理指導越來越熱門了,大家都忍不住好奇地跑過來嘗試。趁著空檔我也跑來實驗一下我們的祕密武器,找了幾個較年輕但主訴腰背痠痛的病人,教導他們如何利用大小適當的圓石,進行DIY背部肌肉放鬆,每個體驗過的病人都說很舒服呢!有位年輕人是聾啞者,須透過手語翻譯,我也趁機把平時與葉玲姐學到的幾招,教給他與他的父親,讓他們平時也能互助,進行肩頸的肌肉放鬆。
![]() |
| 熱門的復健護理指導 |
![]() |
| 靠把脈和血壓計奮戰 |
下午看診快結束前,應病人家屬要求,我和佳珣跟著Joker和士婷醫師去看了兩個個案,心想可以趁機評估有無可以收案的對象。頭一位訪視的個案是一位臥床阿嬤,一年前阿嬤還能走動,但一年內快速惡化到需臥床且雙腿已經蜷曲,須要有人完全照護,阿嬤最大的問題應該還是潛在性的皮膚損傷吧!當下,我和佳珣決定她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個案啦!第二個個案是一位阿公,Karma告訴我們阿公年輕時是一個軍人,牆上還掛著阿公英姿煥發的照片,阿公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毛病,目前吃藏藥控制。阿公曾經中風過,評估雙手動作還可以,但步態不穩,中風過後雖可行走,但僅限平行移動。我們幫阿公量了一下血壓和血糖,還算可以接受的範圍,比較擔心的是,阿公的活動越來越少,可能會急速退化到須長期臥床的狀態,因此當然要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個案了。下午的居家訪視,讓我們的居家照護計畫燃起一線希望,相信這裡有居家需求的個案還是不少,只是要等待我們一一挖掘出來。
![]() |
| 士婷醫師為阿嬤進行聽診 |
![]() |
| 幫阿公量血糖 |
12/12在District School Board Rungneet Sarasarti Dry. School駐診,這個村落與大部分的村落一樣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一聽到有義診幾乎全家出動,在這裡一天就看了276位病人。外科玉佳醫師也從昨天開始,陸續開了幾台Lipoma、Foreign body等門診刀。原本一些腰痠背痛的毛病,就轉給其他醫師診療了。Jenny的口腔衛教一向是最生動有趣的,在這一站改由當地志工主導,當地志工的表現相當好。而今天我們又依前一晚的討論做了些改變,我們請醫師們協助篩選有”潛力”成為診所後續追蹤的個案,或是慢性病須長期追蹤個案,到藥局領藥時,請一位當地志工登錄他們的詳細個人資料以利建檔,逐步建立我們向外拓源的資料庫。這一天,我們篩選了18位病人,每天都為這些小小的改變,感到十分的開心。
![]() |
| 膽大心細的玉佳醫師動刀了 |
![]() |
| 堅守岡位的藥師純純、嘉羚、大Dicky |
![]() |
| 最任勞任怨的檢傷─靜茹 |
![]() |
| 超有耐性的兒科醫師─巴斯光年 |
12/13是巡迴醫療的最後一梯,一早步行到山上的Junior BT College,駐診的地點是教堂,由於在山坡上,戶外的檢傷掛號動線也不是很順暢,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是一大考驗。然而,令我們訝異的是,今天對方一共有50多位志工前來幫忙,真令人讚嘆教會力量的強大。但人多不一定好辦事,今天病患也多,但部分志工沒有發揮維護秩序的功能,導致有些混亂。但我們發現此地區的民眾人口不少,普遍社經地位也較高,對於診所想要拓展財源,可能是一個值得經營的地點。
![]() |
| 婦產科靜怡醫師跑來權當助手 |
![]() |
| 病人再多Jenny也沒再怕的… |
![]() |
| 神出鬼沒的救火隊─美鄉老師 |
![]() |
| 迷倒一堆少男的心玥和慧雯 |
12/14一早送走巡迴醫療團的夥伴,開始我們三劍客的奮戰。由於診所上班的時間是10點,我們先回到住處整理一下今天所需的資料。為了讓中心的夥伴以及Lhakchung和Chimay La更清楚居家照護,我們決定上午先和大家一起開個共識會議。首先由秋綿再向大家介紹居家照護在台灣的現況,在由我一一地說明這幾天我們在巡迴醫療過程中的觀察,以及我們認為在這裡可以嘗試的服務內容。接著,與大家討論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希望怎麼進行。開始討論後,我發現可能是因為用英文溝通,夥伴們之間的討論,會淪為以Chimay La和我為主的發言。因此,主動建議他們可以用藏語溝通,再請Jisma師父幫我們翻譯。這個做法果然讓他們開始熱烈的討論,也激發出他們彼此的共識。在討論中,大家認為目前我們對中心以外的民眾了解不多,很難知道哪裡會有需求的個案,況且大家對居家照護的技巧也不了解,可能無法一下子就對外宣傳。因此,我們決定以中心的個案為實習的對象,一邊上課一邊實習,先針對我們找到的兩個個案進行一段時間的照顧,先熟悉居家照護的技巧,同時也能記錄下每個個案的進展,做為未來宣傳的案例。
![]() |
| 秋綿介紹居家照護在台灣的現況 |
![]() |
| 介紹居家照護在TRSHC的未來展望 |
達成共識後,我和Dicky La著手準備居家訪視的用物,而秋綿立刻著手設計適用於這裡的紀錄格式,並列印出來。下午就決定帶著大家,先到中心的兩位個案家進行初次的評估訪視。由於前一天玉佳醫師約了個手指受傷的小朋友回來診所換藥,因此我們必須等到下午換完藥後,才能離開。診所的午餐時間是1點到2點,用完午餐回來,小朋友的媽媽已經帶著他坐在門口等開門了。因玉佳醫師特別交班換藥的方式,於是由佳珣依著玉佳醫師的指示進行換藥,但因Dicky La尚未回來,我們只好自行翻箱倒櫃,找尋需要的衛材,才發現有些衛材都已經發霉了。診所幾乎曬不到太陽,環境太過潮濕,對於衛材的保存是個挑戰。小朋友傷口很深,換藥時痛到眼淚直流,祭出糖果、貼紙策略後,才止住淚水,但因擔心傷口感染問題,我們還是建議媽媽每天帶他回來換藥。
![]() |
| 小孩中指的傷口 |
![]() |
| 用糖果騙小孩還是很好用的 |
換完藥已經三點了,因為要順便把佳珣的家當送到未來幾個月的住處,我們租了輛車一起下到中心。由於時間已晚,我們不多做停留,趕緊前往個案家進行家訪,同時也請Dicky La通知負責山下中心附近診所的Youngy一起來學習。今天訪視的是12/11下午去訪視過的阿公,我們依著上午製作的紀錄格式,從生命徵象的測量、呼吸音、腸蠕動聽診、腹部處診、四肢活動的評估、皮膚檢視等,逐步示範如何進行評估與記錄,接著由大、小Dicky進行回覆示教。由於阿公呼吸音明顯聽到濕囉音,我們也順便教導了咳嗽功能的評估,以及如何教導並協助病人進行有效咳嗽。完成整個評估與紀錄後,天已經黑了,我們決定就此打住,並計畫隔天上午回到診所進行討論與教育訓練,下午再訪視另一位阿嬤。
![]() |
| 逐一講解評估過程與記錄方式 |
![]() |
| 練習腹部觸診 |
![]() |
| 練習腹部聽診 |
![]() |
| 教導背部扣擊 |
12/15上午,昨日的小朋友準時出現了,換完藥後我們重新講解了一次身體評估,並進行個案狀況模擬,進行交叉練習。由於上午牙科仍有門診,所以Bamo必須跟診,Youngy也沒有上來,大Dicky一方面要跟著我們上課,還要兼顧診所的大小事務,跑進跑出十分忙碌。即使如此,大、小Dicky的學習速度之認真與反應之快,遠超過我們的預期。接近中午時分,大Dicky說有個病人在家突然大量流鼻血,家屬跑來診所尋求協助,她已經連絡一位藏醫,醫師說要打凝血劑,因此大夥兒帶著訪視袋和凝血劑,跟著家屬一塊到病人家去。
家屬帶我們走進一棟有電梯的公寓,大家都十分訝異,這看起來像是公家機構的大樓,竟是豪宅公寓。可見有些離開中心的藏人,也有不錯的發展,跟台灣一樣,貧富差距十分懸殊。看到病人躺在”床上”滿臉鮮血,我們先量了血壓,確定血壓正常後,將病人扶出來坐著,發現病人全身發抖,頭髮都濕了,趕緊一邊加壓,一邊幫他保暖,並找吹風機把頭吹乾。一問之下才知道,病人在外頭洗衣服,突然鼻血直流,旁人一緊張就拿了桶水,從頭上幫他澆下去,無怪乎病人冷到直發抖。加壓一段時間,流鼻血的情形逐漸改善,病人回溫了,醫師也終於出現了。稍做觀察確定病人沒事後,我們決定把病人交回給醫師,準備午餐後前往中心探視另一個個案。Dicky La說醫師交代要給病人藥膏,必須回診所一趟,我心裡一陣納悶,流鼻血要擦什麼藥膏?回到診所後,仔細看了一下Dicky La交給病人的藥膏,原來是眼用的抗生素藥膏,醫師囑咐要他擦在流血處。我告訴Dicky La,在台灣這樣的狀況,通常不需用藥的。Dicky La告訴我們,這個醫師也是中心出來的,目前在政府的醫院工作,這裡的醫生不管大小問題幾乎都會開藥。但她比較喜歡台灣醫師的處理方式,能不用藥就不用藥。
![]() |
| 教導腹部聽診 |
![]() |
| 教導評估肌肉張力 |
![]() |
| 有電梯的公寓 |
![]() |
| 睡在樓梯間的病人 |
![]() |
| 處理被水淋得冷到直發抖的病人 |
![]() |
| 依醫囑給上一針 |
中午,我們到一家她們常去餐廳用餐,路上我問Dicky La,離開中心的人,似乎都發展得不錯,她不曾想過離開中心嗎?她告訴我,她們在中心日子過得很快樂!一點也不會想要離開,她以照顧大家為樂。我想起兩天前,小Dicky也是這麼告訴我,她喜歡照顧老人家,她覺得這樣很快樂!在下午的訪視中,探視完全臥床的阿嬤,秋綿帶著大家進行完整的臥床病人照護,從身體評估到更換尿布、壓瘡換藥、足部護理。看到大家幫阿嬤進行足部護理時,Dicky La說:這是真正的菩薩道!而我們也終於見識到大、小Dicky是如何以照顧老人家為樂,她們的一言一行,是自然流露的,是不需教導的,就如同照顧自己的父母般的細心呵護,十分令我們感動。這一天,佳珣要留在中心過第一夜,Dicky La看出我的擔心,貼心地說:「放心!我會好好照顧Nana,她就像我的女兒一樣!」,聽到這話,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 |
| 視病猶親的大、小Dicky |
![]() |
| 秋綿和佳珣進行足部護理 |
![]() |
| 小Dicky幫阿嬤剪指甲 |
![]() |
| 皮膚評估 |
12/16上午計畫由佳珣與大、小Dicky到診所前,先去訪視兩個個案,下午再進行其他的教育訓練與個案討論。而我們兩個就偷了個閒,與Jisma師父去進行大吉嶺社區踏查,順便體驗一下大吉嶺有名的「玩具火車(Toy train)」了。走在大吉嶺的市集,可以熟知人們的生活,大吉嶺常缺水,所以四處可見賣水的水車。因為缺水,衛生習慣自然也不會太好。整個城市蓋在坡度不小的山坡上,市區內主要交通工具是雙腳,對外交通則靠吉普車,所以路上到處都是吉普車,自然空氣污染指數也超高。蒸汽小火車是觀光用的,跑的速度是吉普車的一半不到,通常一列只有四節,頭等艙是給觀光客坐的,位置較舒適但價錢超貴,二等艙是我們這種窮背包坐的,就像坐台鐵平快車,便宜又好玩。吃的食物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蔬菜、水果種類十分有限,賣肉品的攤販總是大排長龍,但建議吃的時候,不要看太清楚!賣乾貨的攤子或賣零食的雜貨店會賣發霉的乾乳酪丁,那是小朋友最愛的零食之一,一小塊可以咬很久…很久…。
![]() |
| 準八點開門賣票,要提早來排隊買票 |
![]() |
| 傳說中的蒸汽火車頭 |
![]() |
| 只有四節車廂的玩具火車 |
![]() |
| 窮背包的二等艙 |
![]() |
| 鐵道盡頭的奶茶攤 |
![]() |
| 傳統小吃攤 |
下午回到診所,大Dicky還是忙進忙出,我們先教了佳珣和小Dicky一些幫病人被動復健的動作、加強肌肉的運動,以及毛巾伸展操,並把我們在路邊攤找到的網球拿出來,教導如何透過輔具DIY進行腰背部肌肉伸展。等大Dicky進來,再由佳珣和小Dicky進行回覆試教。
完成所有教學之後,我們坐下來進行簡單的個案討論,了解一下上午再度訪視這兩位個案的狀況,並試著讓大、小Dicky思考後續對這兩位病人的計畫。討論中,發現大、小Dick對這兩天所進行的居家照護教學學習得很不錯,從阿嬤原本不願意改變姿勢,到願意嘗試看看,可以知道病人可以接受她們的居家照護。我們發現部分獨居老人大多住在一樓,因此建議或許有機會在一樓設置老人活動室,讓老人家們日間可以聚在一起,一方面活動量會增加,另方面也可以設置專人集中照護。大、小Dicky也主動提出希望佳珣幫忙說服阿公搬到一樓來,對他的復健會比較有幫助。
然而她們也提出她們的困難,大Dicky常要忙著診所的大小事,而小Dicky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在Show room,不在診所中,負責中心附近診所的Youngy對居家照護似乎學習不太熱衷,造成居家照護的推展會有人力上的問題。雖然小Dicky很樂意幫忙照顧中心的老人家,但如果要向外拓展,須要花較多的人力和時間,勢必工作上有所調整,或有新血輪加入才行。
![]() |
| 討論被動運動 |
![]() |
| 透過輔具DIY進行腰背部肌肉伸展 |
![]() |
| 練習利用重力進行肩頸按摩 |
![]() |
| 進行個案討論 |
這一天下午的討論,讓我十分開心,不論我們能做多少,看到短短三天就能有這麼棒的回饋,真的覺得此行很值得了。但未來該怎麼做才能繼續發展下去呢?每一天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討論這個嚴肅的話題。總之,醫療還是打響診所名號的主要關鍵,長期照護的病人還是需要透過醫師來進行初次的診療,並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長期照護的計畫,取得認同後,再交由當地診所人員進行介入。不論是短期或巡迴醫療的醫師,如果都能建立這樣的共識,慢慢地就能掌握到一些有需求的個案。而佳珣和大、小Dicky可在初期以中心的這兩個個案做為實習的個案,並記錄個案的進展,如果能有很好的成效,也能成為宣傳的活廣告。配合奇醫社的定期支援,或未來由協會建立的志工平台,以類似工作假期般,進行短期支援,讓中心的診所成為真正有台灣醫療團隊支援的診所。同時,我們需要協助建議一個完善的個案管理資訊系統,讓個案資料與病歷紀錄得以妥善保存與延續,以便志工前往支援時,能使照護無縫接軌。此外,外科在當地也很有機會發揮,但需要更好的設備及更寬的聯絡網。如果能與周邊城鎮醫院、診所或聯絡網建立合作關係,如Dali clinic,透過轉介或通報給中心診所,集合一定數量特定疾病或術式的病人時,就能招募相關外科團隊前往進行服務。
我們正在北印度找路,找一條讓當地居民邁向健康的路。大家常說:花東的泥土很黏!每次到花東,人走了,心…還在那遊蕩!但去過北印度的人都知道:喜馬拉雅群山很美,但山上的人更黏,一旦踏上那座山,就會讓你魂牽夢縈,不可自拔了…
![]() |
| 一群教我用橡皮筋玩躲避球的孩子 |
![]() |
| 一群很黏的人… |
![]() |
| 令人魂牽夢縈的干城章嘉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