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 李秀惠產前衛教護理師

  近年來參加「青少年保健服務計劃」,每一、二個月至未婚媽媽之家提供小媽媽們孕、產期衛教諮詢,內容包括孕期保健、孕期營養、認識危險徵兆、認識產兆、生產過程自我照顧要點、產後生理變化和注意事項、產後運動和避孕方法等。

  每次講課參加人數約5人左右,年齡層約15-20歲。在一個多小時的衛教過程,發覺小媽媽們大多很注意懷孕過程不舒服的處理方式,會頻頻發問。尤其害怕自己即將面臨的生產過程,在講解了待產過程注意事項和呼吸法、按摩法、骨盆搖擺法之運用後,邀請小媽媽們實地練習,小媽媽們雖有些害羞,但仍願意認真練習。產後照顧方面,小媽媽們似懂非懂,所以疑問不少,

於一再說明後,將問題釐清;還有避孕方法的介紹,希望能提供小媽媽們未來適用的方式。

  一次課後,筱梅(化名)表示想問我ㄧ些個人問題。她說,能否住院催生,因為姐姐這星期要結婚了,上個月姐姐訂婚時,很多人就問了,為什麼不見她回來?許多人都在猜測…,若這星期姐姐結婚她又沒回去,媽媽會非常為難。我可以暸解她和家人的難處以及她的盼望~~如果這一兩天住院催生、順利生產,剛好來得及於姐姐的婚宴出現,就可以杜攸攸之口,媽媽也不為難了,這是最好的結果。但,胎兒未足月成熟,若勉強催生並不利新生命,實非智舉;而催生是否真能如期出院趕上姐姐婚宴也充滿未知數,真的很難…。我只能聽她說,將一些生產的考量告訴她,並安慰她,媽媽會用她的智慧去面對許多關於她的詢問,還有就是,人生會面臨許多的難題和抉擇,真的很難決定時或許老天自有安排,目前應是順應胎兒讓他選擇最成熟、適宜的時辰出世,生產之後妳也將身體照顧好,迎向未來的人生。要在意的是那些真正關心你、愛妳的,至於那些閒言閒語,就隨它去吧!雖然很難,也只能試著這麼做。筱梅聽了,含淚表示,媽媽也是說,如果真的沒辦法,就是順其自然。

  回程我想著,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極重要時期。從發展的階段來看,青少年具有從兒童「過渡」至青年、成年的角色,青少年發展伴隨了生理、心理、社會角色上劇烈的改變,現代兩性互動增加,媒體色情的充斥,青少年性觀念日益開放,使未婚懷孕機率提高,少女成為早期意外懷孕者,這群青少年未來是如何?面對少女未婚生育,收容機構有存在的必要性,能適時解決難題,協助待產、孩子出養。

  在錯誤的認知、僥倖的態度下,小媽媽面臨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未婚懷孕的事實,隨即感受到種種壓力的侵襲,有傳統價值觀對於未婚生育的刻版印象、負向的看法,還有家庭系統的衝擊以及生理標籤的刻劃—妊娠線(紋)隱喻著曾經生育的事實,這些都是很難抹滅的烙印。期盼每個小媽媽們在經歷過未婚生育事件的衝擊和洗禮後能揮別傷痛,重尋自我,不論是重回校園或職場能有新的開始。

  建議衛生機構和教育單位,教育須往下紮根,宜安排兩性課程如:愛與尊重、拒絕的藝術、避孕的知識、未婚懷孕的後果、養育孩子的責任等專題於學校課程中,或是製作相關教材或教具於學校或社區中散發,相關單位或社區應針對家長舉辦講座,教導家長如何給孩子正確性教育以達傳播知識和預防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