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小組 鄭淑雯護理師

  又是一個忙碌的下午,陸續有病患住院接受化學治療,而我則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個接一個樓層院訪今日住院化療的病患,依資料表上得知訪視的阿姨是一位肺癌患者,今入院接受第三個月的化療,前二次化療時並無嚴重的副作用,返家後食慾不振約數天即可恢復,心想,這位阿姨應該沒有太大的照護問題吧。

  一如往常,我拿著病患資料表走進病房進行訪視,看到的是阿姨獨自一人安靜的坐在床上,「阿姨,氣色不錯喔!」--我上前問候並開始詢問化療返家後是否有任何不適,她簡單敘述的狀況就如所想的無太大的副作用,這是我們樂見的,如此她才能執行完漫長的化療療程,不會因嚴重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阿姨,加油喔!您已經完成一半的療程呢!」

  通常,我們會在一句謝謝後結束訪談,但見她笑的有點勉強,於是我停留了一會並問:「阿姨,是不是還有什麼不舒服?」可能住院期間大家皆來去匆匆,剛開始她表示很不好意思耽誤我的時間,但我鼓勵她要說出來才能想辦法解決不適的症狀,她開始問道:「小姐,妳是不是有看過病人像我這樣」、「生這種病的人會不會很多」、、、她提出的問題很沒有頭緒,我注意到阿姨似乎還有其他想法,「阿姨,您在擔心什麼?」這一問便見她的眼淚窸窸窣窣的流下來,我暫放下手頭上待訪的病患,坐於床旁並輕扶阿姨的肩膀,她哽咽的說:「我週遭都沒人有生這種病,這到底會怎樣」、「生這種病會不會痛苦」、「醫師很忙,我都不好意思問他,也不知道要問誰」。

  原來阿姨承受如此多的擔心害怕,因為週遭沒有相同疾病患者,她沒有可談心或經驗分享的對象,醫護人員雖然給予疾病相關的治療及衛教,但大家卻因她無太嚴重的症狀而疏忽了她或許有其他需求。在與她討論並了解其需求後,知道她希望能更清楚疾病的預後及治療方向,且能參加相關的病友團體,於是我將她的需求轉達給醫師,請醫師解釋病情,並聯繫社工及癌症個管師,安排參與相關的病友團體。

  最近,阿姨入院接受第四個月的化學治療,訪視當天阿姨的丈夫也在,他們客氣的向我道謝,看到阿姨含蓄的笑容,我知道縱使她往後仍會經歷其他的難題,但她已感受到我幫她解決問題的誠意。

  一般人聽到「癌症」、「化療」等字眼多是恐懼不安,病人接受化學治療的療程短則4個月至半年,若病況不穩或許會持續1~2年以上,在接受治療期間除要忍受身體不適外,心理上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化療小組在團隊合作中佔很重要一環;臨床醫護人員多忙於治療,大家皆來去匆匆,很少有時間聽聽病患「怎麼說」,而化療期間我們是持續在接觸病患,除了追蹤病患的治療反應並給予相關護理指導外,我們可適時的調整步調表達關懷及傾聽他「怎麼說」,或許一聲親切的問候或溫柔的觸摸即可讓病患感受到我們的關心,進而建立信任感,久而久之,許多患者跟我們維持著有如朋友般的關係,我想,這種溫馨的感覺也就是支持我們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