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增生注射療法Prolotherapy/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
門診資訊
「注射治療」在傳統復健科、骨科、神經內外科、風濕免疫科門診,其實行之有年,多數民眾即使沒接受過治療,也多少有耳聞。現在門診,當我提出「注射治療」這個建議時,許多人的疑問是:醫師,是不是要打止痛藥(analgesic),類固醇(steroid)或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其實肌肉及相關軟組織受傷,這十五年來,有一類被廣泛應用在臨床的注射藥劑,叫做「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軟組織受傷所導致的疼痛,其機轉與類固醇抑制發炎或玻尿酸潤滑軟骨的用意大為不同,而是利用一些刺激物或自體生長因子,來幫助組織修復、提升軟組織結構穩定,進而緩解疼痛。
目前常使用的增生藥劑,包括:高濃度的葡萄糖水(hypertonic dextrose)、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 platelet-rich plasma)、羊膜等,雖然同為增生藥劑,其機轉與效果卻大大不同。
高濃度的葡萄糖水是利用相對人體細胞的高滲透壓特性,引起細胞脫水,進而引發局部組織的發炎反應,利用發炎反應來啟動軟組織的自體修復。這樣的治療,並非所有病人皆適合,像是活動性出血、急性發炎/感染、開放性傷口、發燒等就不適合。
高濃度葡萄糖水是相當安全且副作用低的治療方式,而且在價格上,比PRP為平易近人,但因為是利用被動方式吸引生長物質聚集,其效果與PRP相比較為不顯著。
PRP治療流程為先抽取自體的血液(約10c.c),將血液中的生長因子離心純化後分離出來,然後再把這些最精華富含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約1c.c, 濃度約一般血液中的2-5倍)注射到受傷最嚴重的部位,直接提供自我修復的原料,同時可將剩餘的血漿(約5-6c.c),注射至周邊組織,加強整體結構的穩定度。PRP因富含生長因子,可以直接幫助受損的軟組織癒合,不像震波或前面提到的高濃度葡萄糖水,是先破壞組織再重新生長。
然而PRP的成效與自身因素有關,會因自體的血液狀況及增生物質的濃度而影響療效,所以像是有血液/自體免疫疾病、血小板數量低下(如:肝臟疾病)、使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林)、年齡太大、洗腎病人等族群,注射後的療效就有可能會較差。
目前的科學證據顯示,增生療法施打在受傷或退化的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等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並促進身體功能,特別是在運動傷害、關節退化、足踝韌帶撕裂、肩部旋轉肌腱破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下背痛、足底筋膜炎等都有不錯的療效。一般來說,單一療程約3-6次注射,每次注射後會間隔約2-6週的時間使其發揮修復效果,並依據個體差異治療情況做調整,大部分筋骨問題都是長年累月累積而成,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讓患部修復及強化。
就現今高頻超音波快速發展,理想增生療法施打時,應搭配即時超音波導引,除了能更精準將藥物注射至病灶處,也能避開重要神經及血管,大大提高了治療的安全及舒適性。治療後,注射部位可能會有短暫腫脹疼痛約3天至1週,且可能伴隨瘀青的情況,此時應休息並可服用普拿疼或鳳梨酵素(BroenC)以緩解疼痛不適,但注射前1週至注射後1週,應盡量避免服用消炎藥物(NSAID),以免抵銷了療效。疼痛趨緩後,可開始做一些簡單的關節活動,待疼痛明顯緩解後,即可回復正常活動,並搭配復健治療(適當的深層熱療或徒手運動),可使增生療法的修復效果更佳。建議注射後多補充維他命B及C,還有優質蛋白質,以加強及加速受傷組織修復。
-
血液離心完成後抽取上層橘黃色高濃度血小板
-
左.血漿配置液注射至病灶周邊組織;中.富含白血球之高濃度血小板注射至病灶中心;右.局部麻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