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臨床上常見的慣性思考。
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小朋友不配合的狀況(事件)馬上想到
「我的孩子又闖禍,增加老師麻煩」
「老師一定不喜歡我的孩子,給他貼標籤」
「教訓/罵孩子,希望他能改過」
「結果孩子很害怕,之後為了不要被罵,說謊次數增加」
「為什麼我都那麼用心為你,你還是要騙我。」
或者孩子被判斷有或疑似發展遲緩
「是不是我當初懷孕…」
「如果是,我很內疚」
「做很多補償的行為→降低孩子學習的機會。」
為什麼想法自動地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好像想停都停不了,就像思想被綁架一樣。
其實在學習新事情時,大腦需要時間傳遞訊息以執行,該事重覆進行時,大腦的連結就越來越快,傳遞的時間相對地快,甚至變成自動的歷程,如果在你的經驗中一直遇到類似的狀況或接受到相關的訊息,那麼一碰到事情,特定的想法/行為就會很快出現,這稱之為自動導航。自動導航是中性,不是故意的,有時甚至對我們很有用,就像開車,因為已經熟悉了,不需要花額外的腦資源去思考怎麼開,但在以上的例子中,雖然我們沒辦法控制想法不出現,但我們有能力選擇要怎麼回應這些想法情緒。
當我們覺察到這種自動導航,讓這種不知不覺的自動導航切換成有知有覺,騰出空間,就會出現更多選擇。這種方式稱為「正念認知」。
1. 一味追求目標常忽略當中的美好
試著不追求自己要做一個好父母,不追求孩子做到「配合、不闖禍」,而是抱持開放的心,覺察自己是否有所假設並放下假設,把注意力放在傾聽彼此內心的聲音,感受對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需要,經驗當下與孩子的互動。
2. 接受與允許
不必強迫接受難過、生氣的事,嘗試接受事情所產生的內在情緒,指的是不必勉強自己接受孩子目前的狀況、伴侶沒辦法配合的程度、家人不支持等,而是覺察事件帶來的情緒,把它標示出來並允許它留停在身體某一位置,例如:「老師一直告訴我孩子跟不上,我真的很難過和擔心」、「家人不支持我,真的讓我很生氣難過」、「孩子的狀況讓我好內疚」,允許這情緒待在身體,取代一直想辦法去減輕擔憂的情緒。
3. 透過專注呼吸,覺察當下經驗
每天撥個時間,幾分鐘也可以,在平靜或有情緒時練習刻意把注意力放回呼吸,感受呼吸細膩的內容,如:吸呼氣時的溫度、每下呼吸的深度或速度,不控制呼吸的速度,就讓自然呼吸進行,過程中留意注意力是否不知覺跑到想法或強烈情緒,透過呼吸允許不舒服的感覺停留在身體,覺察是否對經驗給予評價。注意力跑走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注意到,再溫柔回到呼吸。
4. 放下
有時我們對一件事/想法很執著,被找不到出路的想法黏住,常出現的字眼,包括:為什麼、他應該、不可以...等。我們試著刻意透過呼吸放下對想法的執著,因為一吸就要一呼,把氣釋放出來,釋放完才有空間再吸氣,允許念頭的移動。
5. 常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沒時間照顧自己
即使身體情緒耗竭時,也不要把可以滋養自己的活動忘掉,如:聽首歌、走個路、唱個歌、跳舞、澆個花、跟朋友聊天等。花園已經枯萎,如果還不澆水只會枯萎得更嚴重,沒辦法培養更多的花草,就如身心殘破不堪時,再不滋養,就沒有資源去照顧自己、孩子與家庭。
6. 把正念融入生活
在執行日常活動時,如:刷牙、洗臉、喝水、走路等,試著打開感官,感受當下執行時的經驗,過程中注意力跑走沒關係,再邀請自己回到當下日常活動上。
正念認知
指練習且刻意把專注力放在當下一刻接著一刻的經驗,不給予評價,此時覺察就會出現,與想法保持一段距離,將能避免陷入負向情緒,更可滋養自己,提高生活品質,找回幸福,提供足夠的資源給自己與家人。
以上做法都能訓練大腦產生新的迴路,不再被舊的自動迴路綁架,避免掉入情緒陷阱裡,而找回幸福感。育兒路上不孤單,此刻感謝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
若有需要,歡迎諮詢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