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門內的溫暖
2002年成立的呼吸照護病房位於五樓某一個角落,那扇大門是不銹鋼的防火鋼門,礙於消防安全門外未多作雕飾,門外的病人、家屬們也好奇那扇冷冰冰的鋼鐵門內的笑聲,到底都住些什麼人?
病房總床數僅有16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空間窄小,未來新空間規畫讓我們滿懷期待,最吸引人~無非是醫療團隊用心的照護品質,護理師及照服員的工作熱忱與親切感,我們是這群無聲病人們的最佳代言者,讓家屬們放心把家人交付於我們,口耳相傳下,院內、院外的家屬們常來參觀及排床位,多數是地緣性關係、親朋好友的介紹,也有鍾愛奇美品牌的家屬。
這群因呼吸衰竭插氣管內管或氣切套管、使用人工呼吸器的無聲病人們,歷經重症照護後,多數意識不清或昏迷,生命得以延續,那病人的未來呢?多數時間我們都在傾聽家屬們的故事,無論是攸關病人、經濟、家族決策意見不一或歲月點滴,畢竟除了病人照護之外,這群每天來床邊為家人打氣的家屬們,也是我們關懷對象之一,家屬之間也會熱絡、互相打氣與關懷,甚至邀約吃飯、購買健康食品。訪客時間總是笑聲不斷,假日人潮更是兒孫滿堂,對著病人們喊著阿嬤、阿公,這場景訴說著小家庭、上班族們的無奈,只能忙裡抽空探望家人。然而病人們的故事成了工作中,另一個令人感動的世外桃源。
故事一:鄭先生是位公務員,每天都會來探望母親,也喜歡跟工作人員暢談生活點滴,感謝醫療團隊們的細心照顧,讓身為家屬的他,可以專心工作、放心休假。對家屬們的噓寒問暖,久而久之,探病時間成了他重要的行程之一,彷彿去跟朋友們熱絡感情。母親高齡善終後,小美(工作人員)在公園巧遇鄭先生,鄭先生感恩欣喜說著:「對RCW團隊們的細心照護,非常肯定與感謝!現在媽媽沒住那邊了,心裡很想念我們,想回去探望大家、聊聊近況,畢竟生活中早已習慣有我們了!」。
故事二:陳小姐是位被日本腦炎侵襲鋼琴美女,入住、轉出、轉入已五年多,兒子從國中升高中、女兒從國小升國中,案母訴說著病人的聰明才華、數不完的證照、琴藝一把罩,對病人的愛、呵護與不捨~全入眼簾,媽媽真的好偉大。案夫-蘇先生是位忙碌的警務人員,即便工作再繁忙,都會抽空來探望愛妻(個案),他知道若沒來,她會哭。她曾是丈夫的小幫手,如今,多重壓力、繁忙的工作負荷,霎那間,蘇先生年齡才四十初卻白髮蒼蒼,雖然帥氣依舊,卻難掩疲憊的倦容。護理人員總是提醒要照顧好身體,適時請假休息,健康最重要。蘇先生感謝大家的關心,在護師臉書留言:「感謝你們的團隊犧牲及奉獻,讓我們家屬能安心和放心工作,感恩!」;案母更是常在護師們臉書按讚與留言。
臨床故事不曾間斷,我們堅守著專業的護病關係,隨著相處時間越久,我們間接成了病人住院中的家人一樣。醫療硬體環境攸關安全,必須遵守規範,然而,照護環境的溫度,取決於人的溫度,一個真誠的微笑、握手與親切問候,傾聽~暖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