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是一種以愛為出發點的信念
護理工作已10年了,總覺得自己有些夢想、有些事情沒做沒實現。偶然一個機會,在電視上面認識了路竹會,就深深著迷。記得會長的座右銘:「如果你一直扮演著被感動的旁觀者,最後你會發現能感動自己的事,將會越來越少!」。這句話深深的震撼我,參與醫療服務的醫師、護理師、醫檢師、藥師及義工,都是除自己工作外,騰出所剩不多的休息時間參與醫療服務工作,犧牲自己的假期,甚至每日超時工作,不但分毫未取,還自掏腰包。很多人都笑我傻,幹嘛好好假期不花錢去享受,卻是拿錢去做苦工,這我當然知道,但工作久了,想重新找回自我價值與熱誠,所以毅然決然的就出發了,前往醫療服務這條不歸路…
在今年2月份,我隨著路竹會民間團體,終於踏上了台灣的邦交國「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早對非洲國家充滿濃厚興趣的我,非常想要身體力行的去體會這塊大陸的真實面貌。行前一直非常忐忑不安,很怕自己沒報上名,好不容易收到郵件通知自己錄取,開心到無法言語,不過總是有現實的一面,畢竟一趟到非洲所需要15天的時間,二話不說,馬上去一一拜託同事姐姐們,讓他們可完成我這小小心願。我真的覺得我上輩子有燒好香,單位天使姐姐們答應了我這心願,二話不說馬上去查查這國家簡介所需要的注意事項及流行病學。

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
位於非洲中西部幾內亞灣的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葡萄牙語: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ncipe),由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附近一些礁、島嶼組成。原本為葡萄牙殖民地。在1975年7月12日獨立,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因曾經被葡萄牙人殖民過五百年之久,葡萄牙文是官方語言,以農業為主,主產可可,其次是咖啡、椰子。認真的找了許多資料,在背包客棧裡面看到了針對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旅遊介紹,裡面提到:1.聖多美治安大致良好,夜間避免單獨行動即可(沒錯,沒領隊的指令下我們不能隨便行動,那絕對不會有問題);2. 出發前需施打黃熱病疫苗(OK~殊不知本姑娘我連A型肝炎都打了,瘧疾藥也帶了,雖然在聖國,瘧疾已經因台灣防瘧團去大大減低,但怕死的我仍是花錢吃瘧疾藥買防蚊用品,我可是要去救人不是被救啊…);3.水不可生飲(天啊!!我可不想寄生蟲跟我的腸子打招呼,更不想回國後將牠們孵化成蟲啊…);4. 醫療不發達,亦無急救專線,僅首都的醫院有「相對較好」的設備,且人員多不通英語,若有緊急狀況建議求助駐聖多美的台灣大使館或駐聖多美之台灣醫療團,但資源仍極有限,遊玩或戲水時請務必注意自身安全以免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說實在的,當我看到這點,我當下愣住了!!這無可挽回聽起來超級嚇人的,連同事看到都再三勸說我,妳確定要出發嗎?我內心不斷的交戰,這件事情絕對不可以跟我爹爹說,不然他絕對不會讓我去,哈哈..這是個善意的謊言!!),既然都瞭解了、疫苗也施打了、常備用藥也都帶了(我簡直像個行動是小型藥庫,因為超怕自己生病,所以帶了從頭到腳的所需要的常備藥出門,抹的、擦的、吃的、噴的、貼的無一不缺),就出發前往心中一直嚮往的非洲去…
歷經了轉機與等待,台灣到杜拜、杜拜到迦納、迦納到聖多美…好遠、好久、好累的終於在25個小時後的抵達了。天啊!我花了一天的青春在搭飛機,但沒時間感慨,因為更多的感動湧入心中。

歷經25小時終於抵達傳說中的聖多美普林西比
抵達隔天與台灣駐聖多美醫療團一起醫療服務,巴士停靠在醫療服務區時,我們下車與當地的民眾第一次互動,大家你看我看你,眼神中或多或少透出一絲好奇與疑惑:「這些穿著制服的外國人是誰?來我們國家觀光嗎?還是有什麼目的?」,或許部分的人對我們到來沒有過多詮釋,大人板著臉看著我們,沒太多的表情,反之小孩熱情的揮手、歡迎,台灣醫療團的領隊告訴我們,這邊的人民通常如此,所以別太在意而讓自己難過;但我隱隱約約感受到有些不甚友善、猜疑的目光投射過來,特別是在拿起相機拍攝時。醫療團姐姐告訴我們,若要拍照得取得對方同意才可以拍攝,否則會引起對方不滿,如同蘇珊˙桑塔格(Susan Suntag)的< 論攝影 >所說:「不經許可的拿攝影鏡頭對著人,就跟拿槍口對著人沒啥兩樣。」。的確拍攝者本應當有攝影的禮儀。
聖多美醫療服務為期天數為2週,實際醫療服務為8天,這8天共看診了3640人。每天醫療服務的地方皆不同,每天早上巴士抵達醫療服務地點時,都會看到大批民眾早已在醫院聚集、排隊,為何他們明明已經有醫院,而且就醫費用低廉,為何還有大量急需醫療支援的民眾?後來詢問領隊才瞭解,這些國家醫療資源有限,藥品、醫療人員的供給限制,加上人民大多都很貧窮,沒錢看醫生,除非到萬不得已才會到醫療團就醫。在人力配置大致如國內醫療服務般,整體的動線為掛號處(填寫姓名、年齡等資料)、量測處(量血壓、體重、體溫)、候診處、門診處(共有牙科、中醫、內科、外科、婦產科)、醫檢處、藥局。我的身分為護理師,故主要分配在各科醫師旁邊跟診。大部分疾病以寄生蟲、傷口感染、高血壓、腸胃炎、感冒為主。若遇到一般常見疾病,醫療服務團體或許還可以提供援助與簡易的小型傷口處理,但要是遇到先天或罕見疾病、腫瘤及嚴重的外傷感染病患,會再轉介給醫療團協助後續的治療與照護。
在門診區我學習到的是各項在台灣看不到的少見疾病,但永遠消化不完的病人,我總是想著,那掛號處的團員們一定超級辛苦,由於來診的病人數眾多,醫療服務團隊負荷有限,掛號處幫忙檢傷分類,能幫助後續門診工作更為順暢。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當地民眾雖然排隊但是東一排西一排,我們不得不拉繩子規劃出動線並派當地里長、軍人及警察協助管理秩序,才可以順利的完成醫療服務。問題還沒完,是該讓一個看起來沒什麼病痛,但在排在前頭的年輕人先掛號,還是讓在隊伍外抱著虛弱孩童的婦女先掛號?如何讓眾人心服?任何一點處置不佳就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加上我們每一處都需要當地的翻譯人員幫忙,他們也希望他們的朋友、家人能夠先掛號,種種的狀況都需要經驗與技術解決。雖然大家都很辛苦,但我們都感受到當地人的感激之情,看到大人小孩開心的露出笑容,一點一滴消除了大家的疲累感。

別看這一點點人,圍牆外可是人山人海

協助醫療團領隊清理傷口

來看診著民眾常常都是攜家帶眷

大家等著掛號與看診

掛號處一角

最後一天看不見尾巴的病人量

你看看這笑容是不是瞬間療癒
短短幾天的醫療服務,我們能做的只是微乎其微的幫助,有時想想還真有點羞愧。對於“醫療服務”我仍只是剛在學走路的小嬰兒,眼前還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與省思的地方,我喜歡也熱愛醫療服務,我在其中得到滿足、幸福和快樂,也見到了最真誠的笑容與感謝,回到醫院後,我常想著會長說過的:「醫療服務不會讓我們變高尚,我們只是做我們該做的。」也因如此我更堅持這條醫療服務漫漫長路,若可以,我願辭去工作專職醫療服務,偏偏現實就得需要工作來支持我去醫療服務的費用。醫療服務期間雖然語言溝通障礙、偶爾醫護人員也會不支病倒,但是愛無國界,相信只要有心,任何艱鉅困難都能克服!

拿貼紙拐騙小孩的我

牙醫簡易的看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