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菜鳥與默默守護的綠衣天使

奇美醫院 OR 郭晟佑護理師

  打開手術室的大門前總得先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別緊張、別害怕,然後鼓起勇氣推開那扇大門,換上大眾俗稱的綠衣天使服裝,戴上手術帽套及外科口罩,開始一天的戰鬥~~

  轉眼間,在奇美開刀房也已經一年多了,猶記初到臨床的我,帶著剛畢業以及剛退伍的青澀天真的想法,走入手術室。雖然以前在學時就有到手術室實習過,但護生和主護的角色真的大大不同!從術前基本的無菌衛材器械準備、術中可能會使用到的器械衛材、房間手術床擺設、電燒機及相關器械的擺位、病人的保護措施、無菌消毒鋪單範圍、術前預防用抗生素或是有無常規的給藥、病人的檢驗檢查等等都得先準備好,並且再與麻醉科與刷手(或流動)護師、以及專責護理師還有和醫師做確認與商討,發揮醫療團隊資源(TRM)的最大功效,為的就是保護手術的病人可以得到最好的醫療資源。

  一開始,懵懵懂懂的我,學姐們費盡心思從無菌基礎到剛剛所提的術前準備所有項目一一的從頭教到尾,並且要求的非常嚴格,為的就是讓病人手術能更順利的進行。就像小孩一步一步學走路長大,學習的過程跌倒、受傷及挫折了很多次(多次萌生放棄的念頭),記起每次的教訓,一直到從緊張慌亂,到能不慌不忙的獨立與團隊完成一場盛大的手術。雖然目前只有一年多的開刀房資歷,但很感謝許多學姐及醫師的扶持與教導,現在的我終於成長茁壯,且有自信的說:「我要成為專業的手術室護理師」。

  記得每每在等候室詢問病人時,總會多和病人寒暄問暖幾句,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大多數病人在送進手術前都會很緊張。雖然在繁忙的開刀房待久了嗓門會不自覺的大聲,但在和病人說話時總會搬出輕聲細語安撫小孩的聲音,安慰著他們「別緊張,等等進去後我們護理人員、麻醉醫護團對和醫師都在一旁唷!」、「緊張是一定的,換作是我們躺上這手術台也會緊張的呀!所以我懂你的感受,但盡量放輕鬆好不好?」,有些年紀較小的病人雖會害怕,但還是帶著忐忑不安又興奮的心情進入手術室(告訴他們裡面有貼紙及氣球喔!),安慰著他們「等等睡一覺醒來之後,手術就結束囉!」,看著他們無暇的笑容及睡臉,也為著嚴肅繁忙的手術室加添了些許暖意!

  面對局部麻醉病人時更得好好安撫他們的感受,因為他們意識是清醒的,但手術部位卻會蓋上一層又一層層的無菌治療包布,讓他們看不到身體的另一側或是正在進行什麼樣的步驟,也因此有更多不安。因此,在接送病人時,得更有耐心解釋我們等一下會有的步驟、打麻醉針時最痛,忍一下就好囉!我們工作人員都在旁邊,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隨時跟我們說唷!解釋目的主要是讓手術病人了解等會手術的過程,而不會因未知的過程而害怕,一方面也提醒他們不可以亂動或碰觸到無菌面,免得增加感染率!

  在手術室中的我,也常因: 「破台語、某練瞪」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自己也尷尬萬分!!局部麻醉的病人也得耗更多心思來對他們安撫,因為常常得硬著頭皮用台灣國語去對話。記得有次一位重聽的老爺爺很不安的要來更換尿管,因為老爺爺緊張而害怕亂動,於是我得用我的破台語很費力的在他的耳朵旁解釋及提醒,手術快結束要放尿管時,我很高興的大聲跟老爺爺說:「手術快結束囉,辛苦了!再幫你放『束共』就結束了齁!」,話一說完馬上引來醫師及一旁學姐的哄堂大笑,學姐說明明就是『尿共!』你想嚇死伯伯呀!!好在老爺爺大概懂我的意思,最後帶著滿滿的謝意離開手術室。台語的糗事也不只一樁,還記得曾對著動嘴巴手術的病人說『嘴巴』(台語)可以吞下去,講完立刻被同事發現我要講得是『口水』(台語);又或是麻醉醫師幫病人做半身麻醉時,為了喬更好的姿勢讓麻醫更好打麻醉藥,我把「眼珠『看』巴豆」講成「眼珠『放』巴豆」又是惹手術室裡一陣哄堂大笑…

  在這段手術室的日子裡,深深地覺得開刀房裡還有許多奧妙,雖然病人多數是麻醉時的狀態,但還是能利用對話技巧、管路護理、無菌技術、給藥、生命徵象、手術的備物完整、瞭解病人的病史等應用在照護病人護理上。在忙碌時聽到了病人一句「謝謝你!」,心中總會湧上許多滿滿的暖意,使自己覺得更有存在的價值。

     

  現在仍舊在奧妙的手術室裡成長的跌跌撞撞,就如同我的破台語常會有落漆的時候,還好醫療團隊的大家總能互相合作,並且能一起溫故新知、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一起成長茁壯,讓病人獲得更好的治療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