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教師初體驗

奇美醫院‧8C病房 病房王宗郁護理師


  某天,偶然被護理長賦予帶領護生的職務,當下生性退縮的我立即心生恐懼,且被告知對象是美國BYU的學生更令我聞之怯步。除了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專業外,更擔心菜英文要如何跟外國人溝通?儘管有種種擔憂與不安,我還是本著“驚起來放”的精神接受了這項任務。

  五月第一個禮拜,帶著BYU的學生踏入病室之初,不待我說明,他們已經笑容燦爛的向病人及家屬自我介紹,儘管身處異地卻絲毫不帶恐懼參與對話,言語間並不時穿插簡單的國語拉近國界間的距離,看著他們對談,雖然言語不盡能全然表達,卻能從病人或家屬的眼神中看見信賴與尊重。尊重可獲得對方的信賴,而信賴是專業態度的第一步,我們常常以為的「專業」,總是定義在「技術面」上,而忽略了專業的「態度」其實要比「技術」更為重要。越文明的社會,越要注意對人的尊重,因為尊重別人,才是尊重自己、尊重職業的第一步

  第二、三週相處中,我嘗試用更多辭彙解說大量臨床上的處境如:團隊交班討論內容、護理常規實務,也偶爾與她們交換彼此臨床執行上的差異,這期間我訴說的事情她們總是用“Great”來結尾,讓我不禁自覺我克盡了翻譯之職。某天中午一名學員訴說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事,既非討論病人那些難處理的症狀,也不是我們提供了哪些專科性護理技術,而是病人、家屬與護理人員間宛若朋友般的相處令她們很訝異,也對我們工作中總能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最感觸良多。在護理生涯中,我覺得最重要的課題是:體會對方的感受與期盼。溝通是「我聽你說」,更上一層的溝通則是在你說之前,我已經體會了你的感受,這就是易位而處。在我們的工作環境中,隨時隨地都在溝通,當我們放下本位主義,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獲得的遠比想像的更多。

  五月最後一個禮拜是告別與感謝的一週。我回想當BYU的學生踏入奇恩病房時,對病房牆上佈滿畫作展示宛如置身畫廊的驚奇、面對台灣病家與醫護親切互動的訝異、好奇臨床業務的執行過程等;探索的眼神圍繞著病房的各項事務,小至人際互動,大至病房擺設,令我想起自己踏入臨床工作時那副初來乍到的光景。

  經過幾週的近身相處,無需多餘的言語讓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年資的深淺並不一定與專業成正比,「求知若渴、虛懷若谷」,只有用謙虛的態度放下身段,不拒絕一切學習,如此才能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