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鎮子很紅的一部電影-「就是要你好好的」,它是改編自喬喬-莫伊絲的「遇見你之前」,主角克拉克是一位充滿想像力,好奇,知足於活在自己的小生活圈,威爾是年輕有為的創業家,熱愛冒險,充滿挑戰,擁有著不凡的人生,但無意間的一場車禍,使他肩膀以下癱瘓,身體無法自理,需要靠他人幫忙處理,因此他開始變得自怨自艾,一心想結束生命,他曾經割腕自殺過沒成功,他與家人說過,每當他閉上眼睛時總會想起以前瘋狂又充滿挑戰的生活,但他一張開眼睛後,面對的是吃不完的藥,怎麼做都不會好且又感到疼痛的復健,他對人生充滿了絕望,他承諾陪他父母半年的時間好好活著,並計劃著半年後去「安樂死診所」,但克拉克的出現讓一切有了轉機,起初威爾跟克拉克勢不兩立,但克拉克的天真性情融化了威爾,漸漸的他們開始了解彼此,克拉克因此帶著威爾四處旅行體驗人生的美好,希望他撤銷安樂死的念頭,旅行很瘋狂,風景很迷人,克拉克藉著這次的旅行視野更開闊了,他漸漸懂得威爾跟他說過「要如何活的有意義」,「人生只有一次,要拚命的活著,感受這世界的美好」,這次的旅行很成功很快樂,但威爾仍堅持旅行後緊接著去「安樂死診所」,克拉克起初不能接受,但他漸漸明白威爾活著的痛苦,最後威爾在家人、親密的愛人「克拉克」陪伴下於安樂死診所生命劃下了句點。
看完這個故事後,內心很有感觸,所謂的安樂死是給予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其量減小痛楚地」致死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對病人造成極大的負擔,不願再受病痛折磨而採取的了結生命的措施,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目前只在荷蘭、比利時、瑞士、美國部分洲合法化,其實安樂死一直很有爭議,這讓我想到「安寧」,病人的痛苦只有病人清楚,人生或許不該只是插著管、躺在床上這麼了事而已,當病人有意不想痛苦了,家屬是否也該放手,醫師是否也能罷手,我覺得這件事很重要。然而安寧的概念必須深植人心,以避免造成醫療不必要的支出與循環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