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一位初產婦面臨子宮內胎兒死亡傷慟的護理經驗

奇美醫院│DR 吳靜怡護理師

前言

  本文是描述一位妊娠39+4週初產婦,原以為有產兆入院求診,求診後發現子宮內胎兒死亡,面對突然的子宮內胎兒死亡的衝擊及經歷死亡的傷痛,個案非常的內疚及自責,忽略腹中胎兒所發出的胎動訊息,心裡充滿罪惡感,覺得讓家人失望,也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故引發筆者想深入探討並協助此個案及家庭成員因應失去胎兒之哀傷情緒。生產過程中提供個案使用非藥物性止痛的生產技巧,及疼痛管理,提高生產滿意度,並改變產婦及家人對產痛經驗感受,處理並戰勝疼痛(高、高,2013)。當婦女喪失腹中胎兒後,會覺得自我角色功能及自我概念失敗,此時護理人員應適時傾聽、陪伴、澄清,提供明確的相關訊息及照護,讓她們能以正向的態度走出哀傷,面對日後的生活,走出傷痛的陰霾回歸原有的生活,藉由此護理經驗,提供給護理人員相關照護經驗參考,讓個案及家屬得到完整的照護(陳、鍾,2012;Sloan, Kirsh, & Mowbray, 2008)。

正文

  藉由Gorden十一項健康功能性型態進行整體性評估,護理期間2013年11月26日至2013年11月28日,藉由評估及電訪追蹤收集資料,歸納出健康問題有:(1)引產造成生產疼痛(2)哀傷功能失常(3)情境性低自尊。照護期間除了滿足其生理需求,提供非藥物性止痛的生產技巧及疼痛管理,正向看待生產疼痛,改變婦女對產痛經驗感受外。待產時適時陪伴、傾聽,並給予獨立安靜環境,鼓勵個案及家人可表達內心的感受及適當的情緒宣洩,共同面對及承受失去胎兒的哀痛。產後引導個案及先生抱死產的胎兒,給予可紀念的物品,如:手、腳印及手圈。提供小兒安寧病房,讓個案及家人對胎兒進行哀悼及道別,提供支持及諮詢團體:醫師、護理師、社工、牧師或法師、葬儀社人員,返家後適時的給予電訪慰問及關懷,讓她們能以正向的態度走出哀傷,接受失去孩子的事實。

討論與結論

  個案為懷孕39+4週初產婦,因有產兆入院求診,但卻發現子宮內胎兒死亡。面對此過程除了錯愕及震驚,情緒很不穩定,想到寶寶就會即有哭泣情形,神情憂鬱落寞,非常的內疚及自責自己的疏忽,忽略腹中胎兒所發出的胎動訊息,而造成子宮內胎兒死亡心裡充滿罪惡感,覺得讓家人失望,也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在照護過程藉由適時的陪伴、傾聽,並給予所需支持,協助使用非藥物性止痛的生產技巧及疼痛管理,減輕生產不適,並適時會診社工前來提供關懷及協助,另於產後讓夫妻倆不限時間於小兒安寧病房對寶寶進行哀悼及道別,進而協助個案夫妻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哀傷過程接受失去孩子的事實。

  照護個案面臨胎兒子宮內死亡其生理問題透過護理措施可獲緩解,但哀傷情緒仍須投注相當多的心力來照護,但由於個案於產後三天即出院,受限於時間的限制,只能由出院後電話追蹤訪問,運用電訪以言語傾聽個案感受,無法藉由非語言觀察個案反應及情緒適時適度給予支持及安慰,且反觀國內無相關機構或支持團體可提供此類似個案持續性完整的關懷及協助,此實為本個案照護上之困境。故期盼未來能成立相關機構或支持團體,聯合有相同經驗的人給予這類個案提供連續性、人性化之照護,協助走出傷痛的陰霾回歸原有的生活。

參考文獻

高美玲、高千惠(2013)‧苦不堪言的生產疼痛?迷思與護理照護‧護理雜誌,60(6),11-
   15。

陳馥萱、鍾芬芳(2012)‧照護一位因胎兒染色體異常接受中止妊娠婦女之護理經驗‧長庚護
  理,23
(4),502-511。

Sloan, E. P., Kirsh , S., & Mowbray, M. (2008).Viewing the fetus following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for fetal nomaly. 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 ,37
(4), 395-404. doi:10.111/j.1552-09.2008.0026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