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護理生涯
身為一個護理人員,每當親戚朋友問起:「妳在做啥?」,或向她(他)們介紹我的工作,大家的反應竟是:「薪水很多喔!」、「妳應該蝦咪攏懂吧!」、「妳的工作很涼喔!每天在醫院吹冷氣…」。接著就開始「問診」,小至自己的身體不適,大至替隔壁鄰居諮詢哪個醫生卡好、要看哪一科,零零總總不勝枚舉,面對大家對護理人員錯誤的想像,有時還真哭笑不得!
踏入護理職涯近8年來,面對現今最夯的話題:護理人員超時下班、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護理照護人力比及護理費用不合理等,自己每年也會思考到工作去留的問題,尤其是遇到挫折或是病家對醫療不了解的時候更是強烈,但靜下心思考,我反問自己:「當初是妳執意選擇護理,奮鬥了那麼久,真的說放就放嗎?捨得嗎?」。
老實說我真捨不得!一路走來,從護理菜鳥到現在擔任臨床教師開始帶領新進人員,有些老病人也是一路陪伴我一起成長,甚至提起當年自己的生澀護理專業給新進學妹參考,告訴她們:「好好跟妳學姐學,學起來以後就變你的,妳也可以乎病人擱卡好的照顧。」,言談中流露出對我的信任與肯定,而學妹給我的回饋是:「學姐!為什麼你總能跟病人好好的說話,難道妳都不會生氣嗎?」,我笑著回說:「我也會生氣,但不會表現在病家面前,一旦護理參雜情緒在,就無法互相信任,如何給病人好的照護?」。同樣的,在學妹身上我也看見她們對病人的「同理心」,鼓勵她們能繼續保持這份熱忱,不因時間而遺忘,這就是我所希望的,有好的護理傳承,給予病人專業照護,滿足他們的需求,讓他們能健康的返家。
雖然醫院中的病人來來去去,什麼樣的人都有,開心、不開心的事一籮筐,但我還是熱愛在臨床中照護病人,只是醫療中有時需與時間賽跑,而醫療人員在忙碌中會不自覺用專業術語向病家解釋,導致有聽沒有懂,如果我們能夠放慢速度用病家聽得懂,能了解的語言來說明,聽聽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安心,我想我們的醫病關係就能更和諧,也可讓病人得到最好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