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血管通路透析患者之評估與護理

柳營奇美醫院 6A 黃麗娟小組長、邱怡靜小組長、林清慧小組長、楊怡雯小組長



前言
  根據統計2011年慢性腎衰竭需接受透析治療者為 63,999 人,血液透析者佔90.1%約有57,615人(中央健康保險局,2012)。國人不當用藥導致腎臟功能變差,行血液透析治療者日漸攀升;最常使用的治療為血液透析,必須建立血管通路,提供足夠的尿毒清除率,若血管通路失效將增加病人的住院率甚至死亡率(楊,2013)。

文獻查證
一、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主要「生命線」,須具備四個基本特徵:
  (1)長期使用
  (2)血流量充分
  (3)容易重複使用
  (4)併發症低

二、血管通路術前評估
  評估是建立血管通路前不可或缺,利用理學檢查如脈搏強弱、Allen’s test、或使用都卜勒超音波等方法審慎評估,選擇較粗、較直及較少分支的血管,減少手術失敗率及對血管的傷害,一般以自體動靜脈瘻管為首選,因發生狹窄頻率較低、使用年限長且不易造成感染。若評估後無法建置自體動靜脈瘻管,可考慮植入人工血管(Maya & Allon,2008)。
  血管通路成熟所需的時間:自體動靜脈瘻管最好大於 3 個月,而人工血管最好大於3~6 週再使用,提早穿刺容易造成血腫、浸潤,壓迫血管而喪失瘻管功能(黃,2011)。

三、血管通路的自我照顧(黃,2011;Dixon, 2006)
  (1)血管瘻管的運動
   血管瘻管運動可幫助瘻管成型與增加血流,運動時機為術後第一天開始,需傷口無滲
   血時,衛教病人開始執行手部握球運動,每天至少三次以上,每次持續約15分鐘。
  (2)預防感染
   ‧每次透析前用抗菌肥皂洗手。
   ‧保持皮膚完整性,發現紅腫熱痛時,可能為發炎徵象,應立即就醫。
  (3)避免瘻管栓塞
   ‧每日自我檢查瘻管是否有震顫感。
   ‧避免瘻管受壓:
   瘻管的肢體禁止抽血、打針、量血壓、及穿戴飾品、不可搬重物及瘻管肢體勿當枕頭
   使用等,以預防血栓的形成。

結論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線,擁有一條通暢、容易穿刺,血液流速足以提供適量透析品質是非常重要的,若血管通路功能不佳,不但讓病人飽受痛苦折磨,更讓醫護人員倍感困擾,故落實指導病人小心呵護血管通路的日常照護,提供相關資訊來源,讓病人身、心、靈得到安適,獲得良好的照護品質。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2012年,08月21日)‧100 年門診透析總額專業醫療服務品質報告‧2013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nhi.gov.tw/search/search.aspx.
-黃詩珮(2011)‧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台灣腎臟醫學會主辦,第二十六梯次血液透析訓練班‧台北市:國防醫學院致德堂。
-楊素真(2013)‧永久性血管通路之評估與護理‧台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12(1),1-6。
-Dixon, B. S. (2006). Why do not fistulasmature? Kidney International, 70 ,1413-1422. Maya, I. B., & Allon, M. (2008). Vascularaccess : Core curriculum.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51 (4), 70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