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宅急便-精神科居家照護
現代醫療對於精神疾病不僅是急性照護外,出院後仍以家庭、社區為其主要居住處所
,所以有固定的居家照護團隊介入,對這一群個案及家庭來說是最好不過,因為精神疾病嚴格來說是屬於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但臨床上有病識感的個案真的微乎其為,往往會在門診追蹤一陣子,就中斷治療,以至於疾病不斷復發,然而長期在居家照護下,住院次數往往會下降,所以精神科居家是延續醫院治療及社區適應的重要服務。
精神障礙的病人多數家中環境、經濟差,支持系統往往不盡理想,同住的家人大多是年邁的父母,彼此互相扶持。有位新接的個案,在訪視前先去熟悉路線及了解居家狀況,當車子停在家門口,庭院有芒果樹及許多廢棄的油漆罐,入口放了幾十個吃過的空便當盒,客廳的是水泥地,地面略有積水,桌面有著一層灰塵,腐敗的水果上有著小飛蚊停留,談的過程中有幾隻瘦骨如材的喵咪穿梭著,家中的環境真的髒亂無比,令人雞皮疙瘩掉滿地,心想這樣的居住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因此返院後與單位社工討論,請社會局介入,能有志工定期協助居家環境清潔;但評估之後,個案母親拒絕有不認識的人到居家,故又著手請當地里長協助,取得妹妹的電話,討論下其表示當有空的時候會從台中下來幫忙清理環境,及關心他們
。目前家中環境雖差強人意,但已經比第一次好很多。因此精神科居家護理介入的往往不只是個案的疾病,會進行整體性評估,依照問題給予指導、討論如何改善等,所以自己會去思考到底介入的程度是到多少?然而這樣的介入,這樣的改變對個案來說是好的嗎?或者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所以考量的層面真的很多!
「護理師,我的×××說他今天娶我,我們剛剛宴客耶!.....」露出開心的笑容分享自己欣喜的事,然而自己清楚這是她妄想的內容,也因為這些,她活的很快樂,所以治療後的症狀不是百分之百都可以消除,如果她能與症狀共同相處,一定需要將藥物調整到症狀完全消除嗎?我想不是的,所以教導個案遇到需要重大決定時,一定要尋求家人或護理師討論,這是一定需要的!
然而當這一群個案病情呈現慢性化後,還須注意功能退化的層面,所以當評估其適合來日間留院進行功能復健時,會鼓勵來院,目前病房中就有一位個案是如此,目前還擔任環保的復健工作,他覺得來醫院相當開心,因為可以認識朋友,還能參與職能復健訓練工作賺錢
,來醫院後存了不少錢,媽媽對於他來院後的改變抱持正向態度。
精神科居家護理與他科截然不同,不單單給予照護外,更給予治療,也就是提供藥物,因為當缺乏病識感的個案一旦斷中斷治療的情況下,對於個案本身、家庭,甚至社會而言都是相當大的負擔,因此對於容易中斷藥物的個案而言,長效針的協助就顯得格外的重要。然而醫院更貼心的服務是,這一群個案通過居家申請者,負擔的費用是很輕,不用負擔醫護人人到居家的交通費,只需要繳交掛號費,何嘗不是給家屬及個案減輕許多負擔。
從精神科工作這麼多年,讓我看見人暖冷情,有許多家人遇到這個疾病不離不棄的照顧
,甚至捨棄婚姻,全心全意的投入,相對的也有不理會個案的也很多,但是「他們」願意罹患這個疾病嗎?一個被汙名化的病名嗎?肯定沒有,所以他們真的是很弱勢的一群,所以我對於這份工作,需要開著車到個案家裡,真的有付出也有收穫,讓我看見許多不同的人生故事,能更懂得知足,珍惜現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