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總院‧護理部 黃文佩傷口護理師
一、創作動機:
內科常見引流管路如pig tail、PTCD及空腸造口置放管路灌食等常因病況需要而長時間留置,臨床護理人員在執行引流管路護理時,最常面臨的問題是管路滲漏使得液體浸蝕周邊皮膚而導致皮膚破損,而管路滲漏的原因多數是因為管路置入處的傷口擴大、腹壓過大導致引流液外滲。因為此狀況病人必須經常更換敷料與被浸濕的衣物,除此之外,引流液外滲也對管路周邊皮膚造成真皮層的受損,嚴重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
傷口專責團隊於臨床訪視時發現病人與護理人員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於更換敷料與衣物,但破損的皮膚卻未見改善,因此激發本作品創作動機,希望改善滲漏的問題外也保護皮膚與促進傷口癒合,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減少護理人員的管路照護時數。

二、文獻查證與學理依據:
引流管護理的目的是觀察引流管傷口情形並提供適當護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與性質及保持引流管的通暢,並給予適當的固定,以防逆流或牽扯,常規是以Y型紗布置於引流管的周圍,外層以4×4紗布覆蓋保護,再以膠布固定(陳等,2001)。依據臨床實際照顧個案顯示,內科引流管路放置會有管路液體外滲與皮膚浸潤受損等現象,而傷口周圍的皮膚需要仔細的護理,否則容易受滲液、藥物、膠布或壓力的各種刺激而有破損的現象。常見於胃灌食管,傷口四周皮膚,肛門及會陰附近因引流液、胃液或尿液的浸蝕導致皮膚破損(葉,2000)。在皮膚生理學方面,正常皮膚為弱酸性接近PH5.5,分泌物導致皮膚酸鹼度提昇至8以上,使皮膚炎的機率上升(Gray, 2004)。紗布吸附滲液與鎖水的效果差(Calianno, 2003),若未及時更換潮濕的紗布,將導致皮膚更浸潤(Milne, Corbett, & Dubuc, 2000),一旦增加換藥頻率,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也伴隨增加(Worley, 2005)。若皮膚頻繁的與滲液接觸,且未適當的保護隔離,將造成皮膚紅、腫、痛、破損,藉由清潔、保護、保持乾燥,能預防滲液浸潤皮膚引起的皮膚受損。假如傷口潮濕,則選擇可以協助將滲液吸附,使傷口與滲液隔絕的敷料(Mendez-Eastman, 2005)。
為避免皮膚浸潤受損,膠片型皮膚屏障片是適合使用於預防與保護傷口周邊皮膚,膠片型皮膚屏障片是自然與人工物質合成的一種柔軟有彈性的膜片,可黏於乾燥柔軟完整的傷口四周皮膚,用於保護傷口四周皮膚,避免與傷口滲液直接接觸(葉,2000)。
三、創新設計流程:
1.原案流程:
臨床常規是使用Y型紗布與4*4紗布來作為引流管路的固定敷料,根據實際臨床的調查發現,當病人的引流管發生引流液由管路傷口處外滲時,大量的滲漏液體造成一個班至少要更換4-5次或以上的紗布與衣物,此外大量的滲液其不平衡的酸鹼度已刺激皮膚甚至造成傷害,使得病人對於管路照護的舒適度與滿意度的比例是偏低的。管路傷口周邊皮膚常因外滲問題導致高頻率的傷口換藥,其中頻繁的撕除膠帶已造成對皮膚的刺激、病人的疼痛與對傷口換藥的恐懼進而對換藥產生排斥,因此管路傷口周圍皮膚的保護顯的格外重要。
*註解:少數病患會使用價格較昂貴的原廠傷口引流袋。

2.新案流程:
(1) 設計動機:設計一種承接引流管外滲液體與保護傷口周邊皮膚的方式能夠取代紗布而提升管路照護品質。
(2) 製作方式:改良原廠傷口引流袋的方式,準備用物有膠片型皮膚屏障片、日式人工肛門袋(one piece),橡皮筋。成品製作流程如下圖解說明。
(3) 適用對象:適用於內科引流管路如pig tail、PTCD及空腸造口置放管路灌食的病人。
(4) 使用方式: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可依病人引流管的部位作調整,不受傷口形狀、性質與大小的限制。膠片型皮膚屏障片合併日式人工肛門袋(one piece)採框型設計,操作時不易在皮膚上產生張力,降低皮膚受損的機會,臨床應用安全期可達七天,勝於紗布加膠帶,節省成本與人力(Hankins, 2001)。
3.創新方法與步驟說明:

(四)專業適用性及推廣價值
1.病人部份:
此改良方案效果持久,兼顧成本與舒適等特性,並促進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減少護理時數。
2.照顧人員部份:
經護理人員及病人主要照顧者對於此方式的照顧經驗,收集資料整理後發現使用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之病人,對管路護理品質的滿意度提昇、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較其他方式穩固、持久(平均更換天數為7天)、減少更換敷料頻率及保護周邊皮膚。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的應用也減少護理人員反覆更換紗布的護理工時與衛材成本。
3.成本效益分析:

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除了有效的應用在承接引流管路滲漏外,團隊發現於臨床上也能同樣有效的應用在水腫病人的皮膚液體滲漏上,如靜脈注射管路移除後或抽血處的洞口處的液體外滲問題,請見圖示:

(五)結論:
依據南部某醫學中心內科病房統計: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有引流管留置發生液體外滲合併周邊皮膚破損傷口的病人共收案30人,依據液體滲漏量統計每人平均每日每班更換紗布次數高達4~5次。此統計數據顯示,內科引流管留置所引起的滲漏問題已深切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因為病人不但要忍受疾病的負荷、身體心像的改變還要承受高頻率的換藥次數以及皮膚破損的疼痛。此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可有效承接滲漏之液體並避免液體浸蝕皮膚、促進傷口組織的癒合、促進病人舒適、穩固性,並降低衛材成本與護理工時。此外,團隊在臨床病人的皮膚照護上,發現無敵雙拼管路滲漏液體承接袋除了應用在引流管照護外,又意外發現水腫病人最常發生的皮層液體外滲,如靜脈注射管路移除後或抽血處的洞口處的液體外滲,也能有效的固定、承接外滲液體與保護因水腫脆弱的皮膚。期望此作品能夠提供臨床護理人員參考,提升病人照護品質。
(六)特殊殊榮:本篇創意作品榮獲「台灣傷照口失禁護理學會100年和豐Alcare護理研究論文獎」。
(七)參考資料:
陳秀勤、陳玉秀、陳雪、何雪珍、謝紅桂、江惠英(2001)・新編內外科護理技術・台北:永大。
葉碧芳(2000)・實用傷口護理・台北:華杏。
Calianno, C. (2003).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treatment and dressing for the wound. Nursing Management, Suppl:6-10, 12-4, Med Insider, 6-14.
Gray, M. (2004).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perineal dermatitis: a shared goal for wound and continence care.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ing, 31, S2-9.
Mendez-Eastman, S. (2005). Wound Dressing Categories. Plastic Surgical Nursing, 25(2), 95-99.
Milne, C. T., Corbett, L. Q., & Dubuc, D. L. (2000).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secrets. USA: Hanley & Belfus.
Worley, C. A. (2005). So, What Do I Put on This Wound? Making Sense of the Wound Dressing Puzzle: Part II. Dermatol Nursing, 17(3), 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