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院‧4A&DR 徐富美護理長、病嬰室郭珍君小組長
猶記剛參加完第11屆HQIC醫療品質頒獎,由陳欽明醫師於台北高鐵站留下團隊的照片,且發誓明年大家一定要再回到頒獎典禮上領更崇高的獎項(因為第11屆領潛力獎;而陳欽明醫師領銅獎),我們都相信大家的實力不止如此,也因看到陳醫師如此般的熱衷於品管改善,讓我的動力漸漸的被激發且也覺得我們團隊的實力不應該只有潛力獎,在與張國昌顧問討論及激勵之下,也就一股腦兒的又栽入由品質管理中心舉辦的「醫院的醫療品質改善計劃及品質管理輔導員認證」,原想自己也參加過第11屆品質改善活動且護理部的稽核員訓練也參加了,應該差不多大同小異;沒想到於100年3月底完成了品質改善計劃書,4月底開始了第一堂課,起先並沒有甚麼太大的感覺,就只是覺得自己來上課學習一些新的品管手法罷了,沒想到要認證這個上課證明,還真是困難重重,要上完將近六個月的課程,最後還要交報告、考試,這與自己原本想的完全不一樣嘛!不過既然都報名了,只好乖乖認份的接受這為期將近一年的訓練吧!
在這段時間學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品管手法,比如說如何在選取一個題目後,決定要使用「課題達成型」?還是「問題解決型」?分析過程所使用的手法,還有親和圖(第一次自己畫出親和圖,還上台說明,這真是個難忘的經驗)、雷達圖通常用於無形成果(我們發揮創意將衛教成效用雷達圖方式呈現,沒想到獲得顧問的認同及嘉許),還有矩陣圖、魚骨圖……等,在最後使用PDCA來說明改善過程。

我記得我們這組團隊在決定做「降低早產兒非計畫性14天再入院率」這個題目時,曾經為了收集個案數及相關資料一個頭兩個大,而且在討論改善方案時還曾經爭論的口沫橫飛,但在這些過程中,無形之間增加了我們每個組員間的凝聚力,這一刻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團隊合作」,因為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能討論出很棒的改善方案,達成我們的目標且也可以將單位年度目標「發展早產兒照護計畫」進行連結,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於100年07月11日又正逢醫院評鑑,到新樓醫院參加第12屆HQIC第一階段的發表競賽,由團隊成員珍君小組長於台下幫我做PPT影片播放的動作,說不緊張還真是不容易,站在台上接受評審委員即時問答,又必須立即回應,這時才知我們模擬給張顧問看時,他問的問題都是關鍵啊!等待第二階段面談結果還真是難熬,總算沒有白費,通過第一階段審查,於11月中旬參加第二階段的面試,這種雀躍的心情,真不是筆墨能以形容的。
面臨第二階段面談準備工作時,雖然過程中要整理大量的文件及彙整,但團隊大家都有共識,於100年11月17日進行面談確實讓我自覺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所給予建議及看法是不同的,我們很容易陷在自己的框框裡,而無法突破;老實說面談後,說不在乎結果是假的,因為已經辛苦的一年,但我只能說我盡力了,也非常謝謝品管中心一路來的支持及協助,張國昌顧問的細心教導及建議及聽我不斷的發牢騷,他刺激我有非常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發覺人真的是有潛力的,於100年11月30日帶著緊張的心情仔細端倪了評審結果,當下真的大叫了一下且興奮到不行,我們的團隊獲得「銅獎」殊榮,這一下真的是值得啊!且也履行了我與陳欽明醫師於高鐵站發誓的承諾!

品質管理課程即將邁入尾聲,竟然變得有點不捨,捨不得的是張國昌顧問精彩的授課內容,捨不得的是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的品質計劃……,還有很多的捨不得,希望未來還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參加這樣的課程,讓我能再次參與這樣的一個團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