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院‧5B病房 廖秋惠小組長
閱讀史都華‧懷俄特所著「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這些帶人技巧,你最好早點知道」一書,覺得「不是每次同事找你,都要馬上處理」章節和「天使很忙」主題相當符合,執行臨床照顧工作時總覺得忙個不停,似乎連找個稍微喘息的時間都沒有,但讀完該篇文章,卻有感而發,自己忙成這樣是否是自找的呢?在抱怨同事效率差能力弱的同時,是否是自己做太多、管太寬,當濫好人的結果,是否因此妨礙學妹的學習機會?
文章中提到對於同事每次有事找你的時候,是否都必須馬上處理,往往因各人的人格特質不同而有不同答案,有人為避免破壞同儕間互助合作的關係,不好意思回絕而接受,有人為避免影響自己工作步調,想都不想就拒絕了,事實上應依當下情境和自己的工作計畫,再決定行事,但也非全盤接受而是斟量而行。若工作遇到打斷時,則是先試問自己,是要「接受被打斷,現在就行動」、「安排稍後再做,稍後再行動」、「乾脆拒絕,永遠不行動」。當遇到同仁求助時,應斟酌自己能力與現有的時間,思考後再行動,突破自己,適時且勇於說出各種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應留意自己最常選擇的同一選項,因為各種事件的背景因素不一樣,總不會每次都回答一樣的答案吧!若每次都回答一樣的答案時,即代表應該再次思考,自己有沒有謹慎思考與細想後再回應他人。
擔任小組長執行臨床照護工作期間,常有人會來打斷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影響自己原有的工作流程,細想屬員尋求幫助的時機與次數,偶然就會發現,多數人僅會向自己求支援,反思其原因,也正是因為自己被需要,但亦有可能是自己之所以被需要,也或許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是有求必應的,而屬員則依據每位求支援對象之個人特質進行評估與求助,希望以最簡短的時間得到想要的答案或幫助,因為問別人或直接求幫助比較省事,後者是我們所不希望的,除了人員無法成長外,相對的自己的工作步調與計畫被打亂,還必須額外的浪費許多時間。因此對於人員在臨床業務上尋求協助時,應評估需要協助事件的輕重緩急,勿將小組長「管理」角色變成「功能性」,忽略了當班其他重要的業務。
舉例來說,當聽取交班過程中得知某一資淺同仁段落中有一名靜脈注射難打,而卻需要靜脈注射留置針重置的病童時,在評估人員工作步調及斟酌自己的能力與現有的時間後,應選擇主動行動,如:主動協助施打或協助聯絡其他支援協助。同樣的,若遇同仁因須施行靜脈注射技術而向自己求救,但自身忙碌時,則應選擇稍後行動,如:詢問該人員是否已先試行,確仍無法打上嗎?答案為肯定者,則會請其等自己手邊事務完成後再執行,或請同仁尋求其他資深護理師協助;答案為否定者,則應請其先施打,或請其等自己手邊事務完成後再從旁協助指導;但若遇總是快下班,才告知有既定靜注到期的病童或靜脈漏失尚未施打的同仁,則應適時說不,此外更應指導其時間的掌控及臨床評估能力,以提早發現問題,並待該同仁了解問題癥結點後再評估是否提供協助。
當自己的存在是被需要的,其實也是一種虛榮心在作祟!完成別人交辦的業務、處理眾人無法達成的事,是何等的榮譽!但好勝的榮譽心,或許也無形中壓抑著自己,所以應該適時的給自己一個喘息空間,當自己的計畫被打斷的時候,可以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要接受被打斷,還是安排稍後再做,或是乾脆拒絕。當然,視情境需求再採取行動,因為答應他人請求及協助,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額外的工作量,因此必須小心應對,而於臨床上之運用,可適時的選擇「稍後行動」,甚至當選擇「永遠不行動」時,應知並非無情或不幫忙,而是適時「授權」給人員,促其成長與獨立及期待自我學習,而組織也更會有生產力,最後以老子之「人待我以不智,仍應以明智以對」語論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