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一位頸椎損傷病人面對無望感之護理經驗

柳營奇美醫院│5C 林宜君護理師

壹、前言

  依據2014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統計,台灣地區脊髓損傷人數約兩萬三千人,且每年新增1,000以上新案例;2015年社團法人台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更指出50%頸椎損傷為車禍所造成,2015年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統計69%的脊髓損傷會導致下半身癱瘓,且多達92%的傷者需終身以輪椅代步。面對突如其來的殘障失能,對家庭或傷者而言皆是嚴重的衝擊,傷者除了需承受身體功能變化,尚因失去自我照顧能力,連基本生理需求皆須仰賴家人協助,進而影響其自尊心,出現負向想法,對未來失去希望(張,2014)。

貳、文獻查證

一、頸椎損傷

  頸脊髓主要控制呼吸、頸部以下運動與感覺等功能,故頸椎一旦損傷將導致頸部以下運動與感覺功能受損,造成感覺異常、肢體癱瘓、排尿及排便障礙等後遺症(Chung, Hsieh, Liu, & Chang, 2013;李、李,2014)。

二、頸椎損傷之照護

  頸脊髓損傷導致下半身癱瘓,最重要的復建原則是強化雙上肢肌力,維持雙下肢現存功能,預防萎縮或僵硬(麥,2012),以發揮個人最大的潛能,提升自我照顧能力,維持最佳生活品質為目標(李、李,2014)。

  頸脊髓損傷使直腸的反射減弱或消失,因而無法自行控制排便,造成大便失禁或排便困難、腹脹等情形,故應加強飲食與排便訓練,期望達到定時排便的目的(黃、黃,2015)。

三、心理調適

  運用「懷舊療法」提高自尊心與自信心,進而達到自我統合(陳、張、謝,2012);其「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建立希望」協助個案自我調適,勇於面對身體的改變,重新適應新生活,以增進希望感(李、李,2014;張,2014;李、程、邱,2014)。

參、內文

  本文為照顧一位頸椎損傷個案面對無望感之護理經驗,筆者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評估工具,透過觀察、會談及直接照護等方式對個案進行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等整體性評估,發現個案因頸椎損傷導致雙下肢癱瘓與排便障礙,引發個案極大的衝擊及負向想法,進而產生無望感,對未來失去希望,並確認健康問題為「無望感」、「排便型態改變」、「身體活動功能障礙」、「照顧者角色緊張」。筆者以陪伴、傾聽其內心感受及鼓勵等方式,提供個案為中心的人性化照護,運用「懷舊療法」、「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建立希望感」來增強其自信心與增進自我價值感,提升個案自我照顧學習動機;運用團隊力量與支持團體,提供出院準備資訊、復康巴士、輔具租借、照顧技能與支持系統,以減輕照顧者壓力,協助家庭正常運作。

肆、結論與討論

  脊椎損傷是在毫無預警下發生,個案或家屬皆毫無心理準備,面對病情變化與後續照顧等壓力,造成個案與家庭沉重的負擔;故於照護過程中應提供個案情緒支持與社會資源,協助個案自我調適,重新適應新生活,以正向態度面對疾病,提升個案對未來的希望感(李、李,2014;Muller, Peter, Cieza, & Geyh, 2012);而家屬也需適應新角色與重心的轉變,進而減少家庭負擔(張、陳、簡,2012;張,2014)。

  希望藉此護理經驗,提供臨床護理同仁照顧此類個案時之參考,得以提升照護品質。

伍、參考資料

李克翰、李玉嬋(2014)‧脊髓損傷導致身障者的漫長身心復健與生活重建歷程‧諮商與輔導
  ,343
,57-62。

李雅萍、程敏華、邱雅芳(2014)‧脊髓損傷個案之社會支持程度及相關因素‧醫務管理期刊
  ,15
(1),1-15。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2014).認識脊髓損傷.取自
  http://fsci.org.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7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15)‧讓生命發光‧取自
  file:///C:/Users/user1/Downloads/2015愛心園遊會企畫書.pdf

陳淑華、張曉雲、謝秀芳(2012).懷舊療法之介紹.馬偕護理雜誌6(1),7-16。

張怡雅、陳妙絹、簡乃卉(2012)‧以生態系統理論探討脊髓損傷照顧者之壓力影響因素‧
  期照護雜誌,16
(2),205-214。

張雅雯(2014).脊髓損傷者家屬支持性團體之應用與探討,諮商與輔導341,19-24。

麥麗蓉(2012)‧脊髓損傷者主體性知識的探究:一個以「排便問題」進行協同探究的實例‧
  應用心理研究,53,95-129。

黃韻琴、黃乃炯(2015)‧脊髓損傷之復健‧取自
  http://web.it.nctu.edu.tw/~hcsci/hospital/sci/rehealth_2.htm

Chung, T. T., Hsieh, C. T., & Liu, M. Y.,& Chang, C.F. (2013). Medical Treatment of a
   Spinal Epidural Abscess with Neurologic Deficits.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33
  
(1), 37-40.

Muller, R., Peter, C., Cieza, A., & Geyh, S. (2012).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pinal Epidural skills in peopl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pinal Cord, 50(2), 94-106.